不可避免的结局,亚裔面孔的必然原罪
. N5 Q9 }$ Y# ^# b5 k' F: ^- z j- J \
“我从未想过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会如此黑暗......我的经历不仅毁了我的学术生涯,也毁了我的美国梦。”" A4 j" \% D c( ^& [5 S
+ m* ~" |" G" v7 F( n9 r这是一位华裔科学家的心声,他曾经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教师早期职业发展(CAREER)奖,入籍美国,希望在这个国家发展他的事业。但他现在决定辞去美国的教职,甚至考虑全家搬离美国。6 _5 Q. q( Y; r* Y3 K
( j$ Z' o0 J# [" t1 M) x: ~他的转变和“中国行动计划”有关。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了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到现在为止已公开调查了约 150 名学术科学家,并对其中的 20 名科学家提出刑事指控,还有更多的未公开的调查。大部分被针对的科学家,都是中国或者华裔科学家。- u4 |+ s- q0 G8 i Y9 y
. y, A" T- m" a& b6 p
2022年,美国司法部正式终结了中国行动计划。但在美国的华裔或者亚裔科学家中,中国行动计划已经留下长期的阴影。; S+ D6 o) F2 V6 `3 w. ?
; I( u/ F( I! F5 J- U% _中美科学家流动,从相向到相背而行
/ u/ E5 I( v" U E0 j4 p' \1 ~- F! D2 w9 @/ S8 }4 B
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宇及其合作者今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政府于2018年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动摇了华裔学者的信心。2018年后,从美国返回中国的科学家稳步增加[1]。0 K% s5 G) e; c( T7 A4 Q" A, P/ Z
/ R1 w! ]$ m. S. O6 V通过筛选大型学术文献计量数据库中常见中国姓氏,研究团队确定了一批华裔科学家。通过论文发表隶属机构的变化,追踪这些科学家是否离开美国去往其他国家工作。在 2010-2021 年间,共有接近两万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后离开美国,前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继续研究工作。" D2 l- {& @7 ~9 D& H
: @8 N, \/ D/ o$ |6 |( g' w6 x2018年前,生命科学、数学与物理科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这几个领域的华裔科学家,回国比例已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从2018年,也就是中国行动计划启动那一年之后,离美的华裔科学家比例增长明显加速,三年间离开的速率比过去高了75%。
- n7 Y8 g) U6 }9 x' k2 h+ Y* J: S! r. ^, e; G# @2 v
这个数据也符合谢宇在美国的观察和感受。在他看来,过去中国科学家出国,主要是为了学术的发展,回国则往往是在美国找工作有困难,或者有所成就后回国为中国科学做贡献。2018年之后,因为政治或者和中国合作等原因,被政府起诉、调查后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越来越多了。2 |+ @' k6 Y& q8 u( M9 T! Q9 q) h" E
2 Q- X* S, p+ Z1 Z* B2 e谢宇把改革开放以来中美科技人才流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外流,从80年代初到2000年左右,大量学生去往美国留学,有条件都会尽量选择在美国工作。第二阶段是精英倒流,2000年以后,有成就的资深华裔科学家开始回国,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施一公和饶毅。这一阶段保证了回国科技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了资深科学家回国工作。第三阶段是2018年后,中国行动计划的启动推动了华裔科学家的加速回流。
3 L0 U9 D) O5 g1 R$ F- `. P$ ?0 i. ]7 }+ M5 U
2010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中,只有不到一半(48%)移居中国大陆和香港,52%选择移居其他国家。到 2021 年,移居中国的华裔科学家的比例增加到了67%。
- l( ?/ i" u. I% L; Q) x8 D. \# m' h/ f& h
从互相成就到猜疑
) l n9 ^# n6 s* @! w1 U6 A' Z
2 C0 F, H( z) w [: c中美在科学上本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甚至已成为彼此的最大的合作者。# R# g" G2 ` R2 U" B! Y
8 Z7 S( I* E9 [0 D1 S% Z* D/ k
2000 年代开始,从合著论文的数量上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科学合作迅速增长。到2011年,中国已超越英国、日本和德国等美国长期科学合作伙伴,成为美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从增长速度和幅度上看,也远超开放后和美国进行科学合作的俄罗斯以及一众东欧国家。
& W9 X7 j" i0 p7 h% ~) \! Q+ T& e0 l# w( G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合著关系多年来增幅一般在1%-2%之间,而与中国的合著关系从2002年的5%,迅速增至2012年的16.2%[2]。
% \; l5 a8 |/ i- _' A4 d: w( D* v0 T7 ]2 P
中美双方都是合作的受益者。对美国来说,华裔科学家带来了可观的生产力提升,一项研究发现。有华裔科学家参与的论文,在发表三年后的平均引用数可以达到22.3,没有华裔科学家参与的论文平均引用数不到15。比起单纯出自美国或中国本土的论文,有华裔或者海归学者参与的论文平均被引次数更多,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比例也更高[3]。% M3 Z: b' }: T% c* a) H, Q+ C% Y3 I
4 ?8 i$ v/ E) z& d# [
中国也从合作中受益。发挥关键作用的,恰恰是经常被批评没有为国效力的华裔科学家群体,他们是连接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界的桥梁。! F! o/ O) D5 r/ V( [' Y
F3 a2 }) u' w6 X* X! [+ y一项研究表明,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的几率,是其他海外科学家的5.6倍。同时,华裔科学家引用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次数也更多,反过来,这些华裔科学家的论文也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更多引用。通过这个渠道,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界得以联系起来,始终能了解到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知识[4]。( h; H/ Z1 p/ X' `
* e. `- u7 v: y, b! h5 M& I
对此,谢宇表示,中国的科学发展离不开世界。没有中美之间长期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中国科学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今天的领先地位。4 i# }4 }) k0 F
+ ~5 K$ w$ h: _, L# z5 v; E中美在科学上的合作,带动了世界科学合作的潮流。从1991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堪称国际科学合作的黄金年代,国际合著的论文在所有科学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科学合作之中。4 j- \; U9 w: p, Y/ z9 ]
6 L9 r* z% @$ o5 C/ g而美国和中国是最大的合作伙伴,都是全球科技合作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贡献者。数据分析显示,自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中美合作科研发表的成果以20%的年增长率突飞猛进。在《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全球知识产出中,有中国或美国学者参与贡献的学术成果占全球科技论文产出总量的五分之二以上[5]。
5 u" N) ?- b5 u$ F& ?
6 F7 N/ I, k- U& c5 v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两国科学合作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下降。中美合作论文的上升趋势在 2010 年代末放缓,然后从 2020 年到 2022 年下降了 10.5%。从合作研究的占比上看,两国相比过去出现了脱钩的迹象。8 n2 z/ Y. I8 Y
, s4 A# i$ U; F) @) i7 R/ r. v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副教授贾瑞雪与合作者的研究显示。2013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学者在生命科学领域合作最频繁的国际合作伙伴。然而,自 2019 年之后,在美国合作的各个国家之中,只有中美合作论文的比例下降。甚至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的美国PI,合作论文的引用率也出现了下降[6]。. J' y3 P! J: T; v! R1 K- w/ Q; W
, K* f4 v. q- y, z- L2 D现在中美仍然是科学上最大的合作伙伴,2022年中美合作的论文数量仍然比第二名高出74%。但过去坦诚合作的信心,已经逐渐被相互之间的怀疑侵蚀。
; J- k2 S( b% ^4 X8 l7 X) ^( O) z& E( R; D/ _! [
“在我与中国合作的鼎盛时期,我们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并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获得了私营部门和中国资助机构的投资……当时建立这种合作非常容易……现在要建立这种合作真的很难。贾瑞雪研究团队访谈的一位华裔科学家如此说。
' J' P5 D1 ^2 b' c, b+ r$ t* M8 i/ K# u/ b4 T1 T& _/ Q4 h9 p1 F
X, k4 Z3 k9 i(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