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科学家的尴尬境遇
3 C7 }7 S2 b4 U8 D2 B0 s# k% `' k1 l
“中国行动计划名亡实存。”这是谢宇研究团队对中国行动计划“遗产”的评价。
+ C' e, b9 v4 ^) P/ V9 ?/ _2 [+ b' e4 B; J. f8 x4 B. q
虽然制度上的中国行动计划已经终结,但它已经在华裔和亚裔科学家心中种下不安的种子。
7 z1 z: Z* v1 q5 p* U6 W4 Q& C# T6 E5 b$ `' v( V
对1304名在美国大学拥有终身教职的华裔科学家的调查显示,科学家们有着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35%的受访者感觉在美国不受欢迎,72%的人觉得作为学术研究者不安全; 42% 的人害怕进行研究; 65%担心与中国的合作。8 f; q8 T% l5 g" {! n( s
9 r/ F T4 [. q5 L/ {
研究团队成员、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黄俊铭博士解释了调查中这几种心态的区别。“不安”源于感知到各种潜在威胁,这包括对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学者进行的审查以及针对亚裔社群的歧视。“不受欢迎”指的是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学术界的大环境中感受到的接纳程度不高,缺乏友好氛围。“害怕进行研究”则是华裔科学家们担忧正常的研究活动,尤其是与中国学术机构或学者的合作,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 n5 W [$ x& \! e A7 K1 ^
0 h4 q9 r) r0 ~0 ]+ G. E% F无论是作为华裔人士还是华裔科学家,他们都感受到了不同来源的威胁。65%的被调查者表示因为美国存在的反亚裔仇恨和暴力行为而感到不安,同时66%的人对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调查表示担忧。
7 U$ k, W; ], `& Q( G
9 v/ J6 D- V, L在调查问卷的结尾,被调查者可以附上自己的一段评论。对评论的用词统计显示,“中国行动计划”出现了23次,“歧视”出现了19次。
3 {/ F) e; H' I$ ^$ e/ @! g( N6 u% ?) s, C% C
这些担心可能会转化成行动。获得联邦拨款的受访者中有45%表示,他们现在希望避免申请联邦拨款,61%的人考虑过离开美国。* H$ U" | P8 d( e$ Q6 q9 d
1 q7 a7 W& F3 K- c2 g O华裔科学家还要担心实验室的运营和存续问题。高达 86% 的受访者认为,与 5 年前相比,现在招收顶尖国际学生更加困难。这对计划招收中国博士的华裔科学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0 v: Q9 b- E- V: @6 Y e' \
5 Z$ l7 |' J4 y9 P* V) @3 o. V5 C“在当今的美国劳动力市场,对于中国国际学生的招聘歧视非常普遍。在工作场所也常常能感受到对中国人的怀疑眼神。鉴于此,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数年会有更多在中国出生、在美受教育的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出走他国。” 谢宇研究团队成员表示。$ Y4 O1 J# R* u/ j5 ?( _) b
) g- N5 C$ A8 ~0 Y! ~+ ]在寒蝉效应的影响下,即使留在美国的华裔学者,恐怕也很难像过去那样主导非官方的合作,起到桥梁的作用。相比美国本土的科学家,华裔科学家作为被怀疑的对象更要小心谨慎。' c- j0 {$ p @( m6 c
! _" @8 i5 v- h7 A2 ]在谢宇看来,至少对于基础科学来说,成果在哪国发表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研究的成果是整个科学界共享的。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科学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选择。无论出国还是回国,科学家都是他为了前途、为了科学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心态是世界性的,与国籍无关。$ E" ~+ Q% |+ G7 x, d d
2 A& }# t- Y% i3 l0 K4 I& z
新的阶段,青年科学家何去何从?
+ `' b7 H0 @" g7 V5 o
* {$ z, [' [/ G在谢宇看来,2018年之后,中美科技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8年以后,中国行动计划在字面上结束,但管理和审查没有随之消失,中美科技交流进入了一个正常化管理的阶段。对华裔学者来说,新的阶段在程序和情感认同两方面都改变了他们的境遇。; V2 X6 K( g8 ^0 T
' j& H4 H% q; K! @" n从程序上讲,现在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的合作来往需要通报,包括在中国兼职情况,甚至来往机票由谁出资。过去少有这类程序上的要求,但现在越来越多。在可见的未来,这类要求会进一步常规化,而且程序会更加繁琐。这也迫使很多有和中国合作项目的科学家放弃申请政府资金,或者放弃合作。 }0 s/ w! ]- k
4 M% {2 w& s7 [& k从情感上讲,华裔学者要应对对华人的歧视和偏见,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感觉不受欢迎。而且华裔学者申请经费的比例、申请通过的比例也出现全方位的下降。在日常的、非正式渠道的活动中上华裔学者的感受都会比以前差很多。# E4 j2 H# z! S
! T6 X2 Q( X: h
相比担心未知的中美关系对华裔科学家境遇和选择的影响,一位研究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华人学者更担心中国对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他强调,尽管在美华裔科学家的回国率有所上升,但在吸引留美青年科学家这方面,国内的竞争力仍然有限。
z( e% H# z; m/ M R/ m
6 ^3 m8 F9 l- W, m尽管谢宇等人的研究强调了华裔科学家回流中国的趋势,但他们也提到,相对于华裔美国科学家/工程师的总人数,返回中国的科学家人数仍然非常少。绝大多数科学家更愿意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尤其是青年科学家。( |2 `* E5 P$ f6 n( F. L
?% ^5 p1 F4 S- P' m" X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2005年至2015年期间,持有临时签证的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居留率”(获得博士学位后计划留在美国的比例)为73.7%。而来自中国的临时签证持有者,平均居留率为87.2%[7]。
0 d2 F1 ^- ?3 g; x! U
( G3 V4 n D. J; H& b2018年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之后,华裔科学家回流的速度确实有所上升。但相比初级科学家,回流更快的是资深科学家。资深科学家是那些生涯发表25篇论文以上、表现优于97%同行的科学家。数据表明,2018年之后在各领域,华裔资深科学家回国率的增长都要比初级科学家更快。生命科学领域初级科学家的回国率甚至有所放缓。; v- p# n2 U S5 _- J K5 \
: s' m { I4 |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几年,往往是科学家们的黄金年龄。2018年后回到中国的资深华裔科学家们,很多人最重要的成果也是青年时期在美国做出的。即使受到中国行动计划的冲击,现在美国仍然吸引着大量华裔科学家,尤其是刚刚毕业的青年科学家在科研的黄金年龄全力以赴。 K* w& _4 M! W: ^* N. N2 v
0 b6 i+ }3 M/ y/ J2 ^7 V& f4 a这位学者表示,“现在好多学者回来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了,我们当然也需要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但是我们也需要那些思维非常活跃、可以想出新点子的青年科学家。中国研究想要做出从0到1的创新,需要这些人。”
; n/ {- U9 `9 D+ @9 c3 z6 H& H6 J _# d( Q1 L
中国行动计划名亡实存的背景下,华裔学者找到一份教职无疑会更艰难。在政治左右科学交流的当下和未来,没有资历的华裔青年科学家们无疑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只能艰难徘徊在中美去留之间。8 G/ _/ z% x8 r; p" k( d1 E! T
$ d* N$ ` U( u$ h0 u5 J T11月15日的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或许为身在海外的华裔科学家们带来转机。中方强调:“中美在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既包括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也包括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双方要充分用好在外交、经济、金融、商务、农业等领域恢复或建立的机制,开展禁毒、司法执法、人工智能、科技等领域合作。”
9 c* m) ~2 `/ _$ l4 }5 }/ J& A
4 }+ A; h) n8 ]0 t8 L; i这次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如果能够缓和两国科学界逐渐背道而驰的趋势,对华裔科学家和整个科学共同体来说都是好消息。两国的科学界是否能恢复过去的紧密合作,还留待时间检验7 K6 I5 M) H# I7 }0 l) ?
新的阶段,青年科学家何去何从?
: M }- ^, e6 g" P) Y2 T; @# J* ~) H. H0 H2 L1 I0 x/ J" k
1 d- z% @; X( o2 g2 G3 x; m
$ _1 J* I' ]' X! ]1 \在谢宇看来,2018年之后,中美科技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8年以后,中国行动计划在字面上结束,但管理和审查没有随之消失,中美科技交流进入了一个正常化管理的阶段。对华裔学者来说,新的阶段在程序和情感认同两方面都改变了他们的境遇。: k( O9 E/ {* A4 @
& y/ A4 Y3 y% }5 j
* q/ {. J) ~" }& a
% V+ y' {1 ~: w从程序上讲,现在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的合作来往需要通报,包括在中国兼职情况,甚至来往机票由谁出资。过去少有这类程序上的要求,但现在越来越多。在可见的未来,这类要求会进一步常规化,而且程序会更加繁琐。这也迫使很多有和中国合作项目的科学家放弃申请政府资金,或者放弃合作。4 B5 e% b m8 o
1 `# b6 K% E1 S! n. o6 `% s
- b& k8 x3 w8 k$ N1 q5 S9 \' j9 b# `$ _+ N) S# L* L1 c3 \
从情感上讲,华裔学者要应对对华人的歧视和偏见,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感觉不受欢迎。而且华裔学者申请经费的比例、申请通过的比例也出现全方位的下降。在日常的、非正式渠道的活动中上华裔学者的感受都会比以前差很多。, w1 p. s6 c5 u( \
1 K" R: F( k" E, L* V, }) u' @% B
& Z- d/ F1 u" [2 T* P8 I
* m/ ?- B9 E% }; K相比担心未知的中美关系对华裔科学家境遇和选择的影响,一位研究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华人学者更担心中国对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他强调,尽管在美华裔科学家的回国率有所上升,但在吸引留美青年科学家这方面,国内的竞争力仍然有限。
9 p/ W* T6 @% D: z9 X, z1 y
/ ] n4 N, {6 W1 K5 e! Z8 Q7 k
3 K% i' H! K8 P0 }. w& H) |, v% B$ K
尽管谢宇等人的研究强调了华裔科学家回流中国的趋势,但他们也提到,相对于华裔美国科学家/工程师的总人数,返回中国的科学家人数仍然非常少。绝大多数科学家更愿意留在美国继续工作,尤其是青年科学家。
8 c( P: m6 ~% G0 ~& x% u2 Y1 z4 Q; o+ N5 \3 Z; _1 `( G
& ^' I; Y+ F2 U
6 ]5 n: A! ^: ]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2005年至2015年期间,持有临时签证的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居留率”(获得博士学位后计划留在美国的比例)为73.7%。而来自中国的临时签证持有者,平均居留率为87.2%[7]。( L0 L) W, F( N; k: A% Y
8 F7 C8 p$ c, L; P7 [1 G r* n9 k4 C/ L0 R
9 E( O& k) E8 }% C2018年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之后,华裔科学家回流的速度确实有所上升。但相比初级科学家,回流更快的是资深科学家。资深科学家是那些生涯发表25篇论文以上、表现优于97%同行的科学家。数据表明,2018年之后在各领域,华裔资深科学家回国率的增长都要比初级科学家更快。生命科学领域初级科学家的回国率甚至有所放缓。; N+ B* v) M6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