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爆发核战争,那是有无数的死亡方法,饿死只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 ^, v$ I/ A% n0 w3 z5 {
* c4 t0 G7 \* c; U& w5 K
美国罗格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模型分析了六种核战争可能爆发的情境下,所对应的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研究发现,核战争对粮食安全影响巨大,假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核战争,抛开核武器的直接杀伤力不谈,全球可能会有超过20亿人因为没有食物可吃在次年饿死,而如果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爆发核战争,则可能在次年导致50多亿人饿死。相关研究2022年8月发表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
, k4 Q# x( | y4 w
9 Z7 F4 Y, ^3 ~# i- ]这些后果的预测主要是基于核战争对气候的潜在影响而展开的。在核战争中,核弹轰击目标爆炸后,会产生巨型的火焰风暴,将大量烟尘送入大气层,随后飘往全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遮天蔽日的效果,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干扰地球气候,导致气温明显下降。这样的低温气候异常很快会延迟农作物的成熟,导致不同程度的粮食减产,还会影响海洋渔业资源的生产情况,引发全球性的食物短缺问题。六种核战争情境的分析正是依据相应情境下所涉及核武器数量的差异,以及随后出现的烟尘量大小所做的假设。在情况最严重的美俄核战争情境下,预计会产生高达1.5亿吨的烟尘,而在情况最轻的印巴核战争情形下,预计也至少会产生500万吨烟尘。* K5 ?6 p) ~* C% q2 ~: N9 j; A
+ u f N4 d4 q% h; l/ p- o* M
在这些烟尘的影响下,研究估计,即便是500万吨的烟尘也可能会导致战后1至5年里,全球来自粮食的热量产能下降7%,如果是4700万吨的烟尘则会导致高达50%的减产,在最严重的1.5亿吨烟尘的情况下,战后3至4年全球粮食所能提供的热量将减少大概90%。但受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国家所遭受的冲击程度有别。总体上看,北半球更高纬度的地区受影响更大。仅2700万吨的烟尘就可以让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粮食所提供的热量减少超过50%,与此同时,鱼获减少20%-30%。低纬度地区受低温影响更小,粮食产量降幅也相对较小。- ^! @; I: Q6 ]5 L# E% p: z
2 h \8 V! D/ l8 J2 m8 C
而一旦全球粮食产量真的大幅降低,粮食供应出现明显不足,不同地区人们实际热量摄入的情况会更为复杂。比如,不同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是有差别的,而它们相应所能提供的热量也不同。数据显示,全球近一半可摄入的热量来自谷物,近30%来自蔬菜、水果、块茎等食物,剩下的近20%来自动物相关产品,其中,鱼类占7%。抛开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类长期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不谈,人为了勉强活着,每天至少得摄入近两千卡的热量以维持基本的生理运行,如果一个地方实际所产作物的热量更大,在食物短缺时,相应地就能提供更多的热量以帮助人们活命。
0 X2 v3 Q. K1 b; F7 ~" l7 x. d# @2 P G5 } |3 _* S
另外,当食物短缺时,很显然还会出现人与牲畜争夺粮食的局面,如果要想让更多人利用有限的粮食活着,就得减少牲畜的养殖规模,将粮食节约下来给人吃。而在国际间,当全球粮食都减产的话,粮食出口大国预计也会迅速限制本国粮食出口。因此,最新研究还假设核战争后,国际食品贸易会停止。基于人均每天1911卡的最低热量摄入标准,并考虑不同牲畜养殖量的情形,对核战争后人类热量摄入的情况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在500万吨烟尘的情境下,虽然大部分国家的粮食都会减产,但总体上仍能维持人们基本的能量需求。但到了1.5亿吨烟尘的情境,大部分国家都无法维持人们最基本的热量需求,大量的人会饿死。
+ l* G9 p' t' s. Y8 e6 u0 d8 E B
/ p, t2 x, H+ }; U$ F m然而,仅仅考虑烟尘,就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吗?一些更小规模的该类事件和历史记录,其实已经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现实案例。从烟尘源头来看,类似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情景也出现在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情况下,2017年至2020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曾爆发过大规模森林火灾,不到2万吨的烟尘在进入平流层后就飘了好几个月。而极为有限的历史记录显示,历史上多座火山的爆发,都产生了严重的饥荒和政治动荡,其中就包括十九世纪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的爆发。1 N/ u- a' _! T% y$ _" T
& u3 q6 q$ B' ]# N/ D$ f% i; {
1815年4月,坦博拉火山爆发,随后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造成了长时间的极端气候变化、粮食减产、牲畜死亡、饥荒流行。在欧洲和北美地区,1816年因为异常低温成为“无夏之年”,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农作物产量估计下降了九成。2017年,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员凯伦·亚历山大等人分析认为,当时异常的温度还在缅因湾附近影响一些鱼的迁徙和产卵,干扰了主要渔业资源的产量,粮食减产的压力使得渔民进一步把目光投向大海,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捕了大量鲭鱼,使1816年也成为“鲭鱼之年”,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1815年正是清嘉庆二十年,一些中国历史学者考证当时连云南地区也因此发生了连续三年的大饥荒,使当地出现了罕见的争吃“观音土”的现象,大量人口死亡。+ H1 M0 p1 N& @& e0 m' s) h9 F
. t, t/ f4 w {+ Z8 G
相比历史事实的缺失,最新研究在预估核战争的全球影响时也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对涉核战争国家粮食安全的分析,其实还要考虑当地战后基础设置受损、供应链断裂、核辐射等情况,如果将这些受核武器直接影响的因素考虑进来,当地粮食安全问题显然会更加严峻。此外,虽然研究预估战后国际粮食贸易会停止,但实际上在粮食成为关乎生存的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各国之间是否真能不相往来,存在诸多疑问。最新研究分析,如果乐观估计,所有曾作为饲料的粮食都留给人类,绝对不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仅有的减产后的食物能通过国际贸易按需做到合理的分配,在4700万吨烟尘的情形下,人类仍然有可能勉强养活所有人。8 |- n0 @$ @1 q* {5 [+ R+ O! e
+ D! x% A2 O6 q2 v5 N/ w( w5 L可见,这些与人相关的因素仍有较多变数。包括减少食物浪费、改良作物在内,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迫于生存危机想出其他应对的方式,这些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目前,人类对于粮食危机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做好粮食储备,但最新研究显示,当核战争这样的事情发生后,现有的粮食储备虽然能缓解第一年的不足,但因为粮食生产本身被干扰了,从全球来看,储备也不足以应对第二年之后的短缺,一旦类似情境发生,就可能出现大量人饿死的情况。& g. _3 x/ Q' G" a
7 c5 h Y7 U" h- a( u" t7 P7 Q& P这些对未来特定情境的假设性分析,再次强调了核武器在战争之外的深远破坏力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人类的命运是一个共同体,在地球气候问题上尤其如此。
/ v9 ^& f5 w5 K7 K* n8 E! ]6 n
6 f9 C9 [# R1 K0 t, h3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