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德行就是退一进二,很快就会旧病复发卷土重来+ c3 k1 A; ^' A/ o9 f/ P/ w
3 E8 z' [3 F: v7 {: E* U
那么,为什么这场旷日持久的边境对峙甚至不时出现的流血冲突最终没有引发战争呢?
9 d. \& `0 g& v% e- t: \% E: ]6 }+ p, x( ?
其一,不同于1962年,新德里对北京方面捍卫传统主张线的决心和实力没有发生误判。; O% k" v8 k+ U: g) h3 V" X3 J
% i/ J$ h/ n" T) m3 N7 t
1962年前,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政府一直不相信当时的中国敢于在中印边境诉诸武力,甚至在中印边境东段发生冲突后仍然对中国的意图存在严重误判,所以才大胆地按照“前进路线”——以穿插包围中国前沿哨所的方式迫使中国哨所在军事压力后撤。2 u% v+ H/ p& a8 C( ^4 X$ J# }
7 o7 \1 h, y7 r5 @9 K& a7 h但是,这次不同。在过去数月中,在班公错乃至加勒万河谷地带发生的冲突表明,中国军队并没有在印度的军事压力下后撤,反而采取更大胆地增兵,增加补给,甚至暴力清除印度据点,不惜与印军爆发肢体冲突。; s( z- q+ m3 S
! S+ S4 y$ `+ i0 I6 ]其二,北京和新德里都没有被本国的民族主义者完全牵着鼻子走。+ |$ H3 c4 r* e* e% j
1 h' R8 n- {8 P- V尽管在这场冲突事件中,印度媒体仍然展示出对前线局势的“熟悉”,扮演着印度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者,但从总体来看,这种情绪并没有成为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政府的主要力量。从现实的处境看,莫迪在中印对峙最后一刻的选择权要远远大于尼赫鲁本人。
* ]1 h. Y+ M( g8 f6 u& j
2 g: | ~0 Z5 ^1962年,尼赫鲁是夹在他本人所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现实的军事劣势之间发起对华战争的。在此之前,他一方面宣传中国在边境蠢蠢欲动,一方面又宣布印军有足够的力量将侵略者赶出印度领土。于是,当前线不利于印度的消息传到新德里后,尼赫鲁便不得不践行他将侵略者赶出去的诺言。4 [- C/ y p5 z, d5 t9 L0 s
$ @9 i5 Z- ]2 M; x* h% M
如今,莫迪虽然在国内没有尼赫鲁当年的威望,但他至少没有将自己逼到不得不对华宣战的境地。而北京,中国一直对这一敏感话题保持慎重,从不向公众披露太多细节,即便是在民族主义习近平时期也是如此。 [/ f W/ d7 T5 [
2 n M- `6 ?- p* X# M- x$ N3 T其三,这场脱离接触有没有可能再度被破坏?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U$ _# C7 h) C% o$ ~% G
; Q% W' U R( @9 I1 x- v印度国防部长辛格(Rajnath Singh)此次清晰地表达了中印双方脱离接触的方案,自拉达克东部班公湖南北岸撤军,基本恢复2020年年初对峙之前的状态。这说明印度可能并不打算在脱离接触中玩弄概念,鉴于双方都无力改变现状,那最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谁也别想占便宜。
: K9 B7 g7 F1 H, A& Z/ A) Q, W1 Q# m4 c) X6 l3 g7 P7 @
人们也许还记得1962年印度是如何巧玩文字游戏,以推脱先挑起战争的责任的。在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在现状基础上各自后退20公里方案时,尼赫鲁坚持所谓“现状”就是1961年的状态——“原状”。此外,类似的模糊策略仍然很多,表明印度对中印和谈事实上不抱什么期待。
" k" \+ {! U2 z; d
- W+ m# M1 P7 a/ s4 y当然,历史无法简单地进行比较,但是至少这三点是显而易见的3 O% T% \0 r" w& D9 A' t' T
5 e/ T% Q7 f5 o+ N. i' s+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