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房屋] 大量证据表明确实是华人推高了大温房价

[复制链接]
暴雪 发表于 2013-3-12 08: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4日,惠誉国际发表报告指出,加拿大全国房价平均被高估20%,其中大温哥华地区所在的卑诗省被高估26%,和魁北克省并列全加第一,比排 名第三的安大略省高出5个百分点,比排名第四的阿尔伯特省更高出11个百分点之多。而大温则是整个卑诗省房价被高估最严重的地区。

稍早几日,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研究所(RBCER)的报告称,全加房地产市场价格约被高估10%,而大温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尽管过去一年里,大 温二手房屋销售量同比下跌23%,降至12年来最低,且去年第四季度温市购房可负担指数下调2.6%,为全国下调比率最大的城市,但仍然是全加置业最贵、 置业负担最沉重的城市。

不论惠誉、RBCER或其它金融机构,无不引述上列数据、比值,对大温房价的被高估、大温居民房屋负担之沉重深感不安,RBC甚至多次指出,一旦房贷利率有所上调,许多目前已被房贷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供房一族”,会即刻被残酷地挤出房屋市场。

然而并非没有人对上述结论提出异议:如果说,房地产协会和地产专家、经纪们的相反论断,很难摆脱“种瓜说瓜好”之嫌,那么一些独立研究机构也给出“实际情况没那么严重”的意见,则不能不让人认真对待。

那么,大温房屋之重,本地居民是否负担得起?大温的房价究竟是如RBC或惠誉所言,到了“高危区域”,还是如某些研究机构所言,只是所谓“结构性高企”?此外,大温房价如此之高,是否如传闻中所言,外来资金、尤其是海外华人资金的“哄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暴雪 发表于 2013-3-12 08: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胜于雄辩,大温房价贵不贵,数据最直观。

RBCER今年2月25日发布的“房屋市场趋势与居民负担能力”报告(Housing Trends and Affordability)显示,大温哥华地区独立平房均价高达78.3万加元(全国均价36.3万,编者注:1加元约合人民币6.05元), 家庭年收入需达14.7万加元才能轻松负担(全国平均为7.72万),可负担指数高达82.2%(指负担此类房屋需占家庭税前总收入之比,全国平均为 42.1%);标准两层独立屋,大温均价83.3万(全国平均41.1万),所需家庭年收入15.7万(全国平均8.78万),可负担指数87.8%(全 国47.8%);标准两睡房公寓单元,大温均价38.9万(全国平均23.8万),所需家庭年收入7.48万(全国平均5.14万),可负担指数 41.8%(全国28.0%)。

实际上,即便全国均价在金融机构和评级单位看来,都已深处“高泡沫”的“红线”之上,大温房屋均价和可负担指数竟比全国均价还高出一大截,和排 名第二、第三的城市相比差距极大(如标准两层独立屋,排名第二的大多伦多,上述3项数据分别为64.1万元、13.1万元和62.2%),房价之重,可谓 一目了然,甚至怵目惊心。

照某些机构的推理,上述数据本身还掺杂了一定的水分和折扣,尤其在面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公寓市场更是如此。

《加拿大太阳报》年初曾就30万加元(约合人民币181万元)单价的公寓,在大多伦多、大温哥华这两大加拿大著名高房价城市圈进行抽样对比,结 果发现,大多伦多这一价位的公寓,绝大多数为钢混结构的现代化公寓,而大温哥华同等价位的公寓,则几乎都是2-4层的传统木结构楼房,如果要在大温购买高 层钢混结构公寓,所付出的价格有时甚至不在城市屋之下(因为大温的钢混高层公寓通常位于市中心繁华/热门街区,或大学校区,地段附加值特别高)。

近期加拿大经济数据并不景气,缺乏高利产业的卑诗省和大温自然更为吃紧,“赚最少的钱,供最贵的楼”的现实,足以令居民对大温房价产生沉重感。 尽管许多数据都强调,大温房屋可负担指数近几年稳步回升,在全国也处于回升幅度的前列,但这些数据同样显示,可负担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房贷低利 率,而以加拿大央行的一贯稳健风格,这种低利率是注定不会如美国、日本那般持久的,也就是说,经济回暖、就业状况和家庭收入状况一旦有所改善,加拿大利率 也会水涨船高,居民房屋负担压力不会因之有所减轻。

美国物业顾问公司Demographia今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哥华家庭平均年入息中位数收入仅为6.52万加元,按2012年第三季房价中 位数(62.13万加元)计算,当季房价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9.5倍,也就是说,不考虑房贷利息和房屋其它开支,大温居民要不吃不喝9年半,才买得起属于 自己的住房。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一个城市房屋价格倘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3倍以下,则为“可负担”;3.1-4.0倍,为“中度难负担”;4.1-5.0 倍,为“高度难负担”;5.1倍以上则为“严重难负担”。大温的9.5倍不但几乎比“严重难负担”标准线高出一倍,且仅次于香港的13.5倍,成为该公司 所调查的全球数百个城市中,购屋置业负担第二沉重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暴雪 发表于 2013-3-12 08: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哥华太阳报》的伙伴研究机构“都市发展研究所”(UrbanDevelopment Institute,UDI)总裁兼CEO安妮-麦克马林就认为,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的说法“太过危言耸听”,因为它们所提供的数据模型欠妥,从而令大温 房价和可负担指数“失真”。

这家机构和《温哥华太阳报》独创了一套UDI / FortisBC房屋指数系统,并且每个季度在《温哥华太阳报》上刊出相关数据。

这套指数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将大温划分为三个房价区域,即温哥华市区、“内都市圈”(离温哥华市区最近的卫星城和社区,包括西温、北温、本拿 比、列治文、新西敏、南三角洲、三联市)和“外都市圈”(比较远一些的卫星城和社区,包括素里、兰里、北三角洲、白石镇、枫树岭、匹特草原)。

数据显示,真正负担不起的房屋,几乎集中在市区的温西及“内都市圈”的北温、西温等少数“豪华社区”,而如果离开这些社区,房价就会显得不那么 “重”,如在“内都市圈”,以按揭比例不超过家庭年收入32%的标准计,40.9%的家庭在贷款的情况下可负担得起独立屋,负担得起新的钢混结构公寓家庭 比例有51.7%,负担得起普通木结构公寓的家庭比例,更高达64.5%。如果是在“外都市圈”,能轻松负担木结构和钢混结构公寓的家庭比例,更分别高达 82.9%和51.7%。

甚至即便在温哥华市区,只要不是热门地段,公寓的价格也是许多家庭可以负担的,同一指数系统显示,有能力负担房价的温哥华市区居民比例也有32%。

觉得“温哥华房价不算过分”者指出,温西、西温、北温、UBC校区等少数“高价区域”的高房价,让传统的房价指数被拉高并因而失真,事实上这些 区域的房价许多仅仅是虚高,换手率远不及“内都市圈”和“外都市圈”的二手房,近几年来虽然高价房“噱头十足”,但很多都是卖家和炒家在造势,楼市实际交 易的主体,却是不显山不露水、以居住和改善居住为目的的中低价社区、房屋。

有城市规划师根据卑诗省鉴价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温哥华市区多达7万幢独立屋中,估价逾100万加元者比例已超过54%,但独立屋土地比例仍 占温市总面积五成,居住在独立屋的温市居民占总人口一半,和19岁以下人口的64%,很显然,在温哥华市区以外的大温其它城市、社区,这一比例会高得多。 上述数据固然表明,大温住宅用地吃紧,单位面积人口承载率过低,土地使用率不高,但也表明仅就本市固有居民而言,新增住房需求的压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 大,因为“该有房的人大多数都有了”。

UDI和其它一些机构均认为,提高房屋负担能力的真正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精打细算,对于首次置业、仅为满足居住需求的本地“刚需”购买者而 言,选择“外都市圈”里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都市化进展迅速的社区,会比挤在温哥华市区更容易、更轻松,如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素里市区,天车已通达市中心, 公共设施配套水平近年来突飞猛进,而房价在距温市中心相近路程范围内却几乎是最低廉的,在这样的社区,专门针对首次置业者开发的、经济适用的公寓和联排城 市屋挑选余地很大,选择在这些地方首次置业,住户的债务负担会相对轻松,今后改善住房也会更容易。

如果是有一定负担能力的置业者,可选择接近温市中心区的小型公寓,或“内都市圈”、“外都市圈”的独立屋、城市屋,只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即使在温市中心区,也并非“淘”不到性价比良好的单位。

许多机构都提醒购房者、尤其非“刚需”购房者,在目前房屋市场交投清淡的背景下,选择换手率高的房型和社区十分重要,尽管“豪宅大屋”被房地产 业者炒作得十分厉害,但从数据看,价格适中的房型、社区,房屋成交率、换手率比“豪宅大屋”要高得多,资金投入后比较不容易被套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暴雪 发表于 2013-3-12 08: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出发点不同,但看空大温楼市的金融机构和看多的房地产经纪,却不约而同喜欢强调大温市场的特殊性,即“外需畸高”,外来、尤其亚太和华裔海 外购买者的“抢房”,令本地房源紧张,价格也居高不下。只不过前者借此强调“房价泡沫”,而后者则借此渲染“房屋不愁卖”、“欲购从速”。

由于一些房产经营者渲染“外来需求”“华裔抢购”,大温在一段时间里流传着各种版本“华人抢购潮”的故事,如“温州购房团抢滩登陆”“温哥华豪 宅区变成二奶村”“大陆贪官改头换面大温扫豪宅”“大陆客一次看房豪掷数百万(加元)锁屋不讲价”“华人豪客直升机看盘”等等等等。

乐观其成者借此鼓励本地人抓紧入市,“不要等房价被华人继续炒高了再买”,而认为“华人抢了本地人住房”“华人炒作让本地人买不起房”者则怒不 可遏,甚至一些学者、政治家一度呼吁,对海外购房者、尤其“大中华圈”的海外购房者实施“房屋限售”,以“捍卫大温本地居民的居住权”。

自去年下半年起,大温房价进入整体滞涨甚至下行轨迹,成交量萎缩至冰点,“华人抢购”的说法反倒由房地产企业和营销公司之口传出且大行其道,气势更胜以往,“春节热潮”、“冬季攻略”等夸饰之辞一度甚嚣尘上。

这一说辞在岁末年初达到高潮:

去年底开始,一些房地产经纪便不时在本地传媒刊登各种“软硬文章”,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地暗示“许多中国大陆豪客出手加拿大房地产”,几乎每一 个大陆社会热点,都会在当地华文传媒上有意无意与当地房价挂钩,如年前传出“中国贪官纷纷抛售大陆房产避祸”,当地华文传媒几乎同步出现“这些贪官的钱和 人流向何处”的“合理想象”,或巧妙、或笨拙地试图让读者自己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这些钱被拿到加拿大买房子了。

紧接着便是圣诞、元旦之后,随着一系列大陆高档ADS团在加拿大“抢滩”,加拿大华文、甚至一些主流传媒开始渲染“大陆豪客商机”,其中同样有 房产经纪们跃跃欲试的身影,“某豪客趁别人在酒店休息‘单飞’购买豪宅并刷银联卡付清头款”的消息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一些“房地产专刊”不失时机地暗 示,春节期间将有大量大陆豪客来加拿大抢购房产,甚至会有专门组织的“华人购房团”杀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暴雪 发表于 2013-3-12 08: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主流到不能再主流的传媒——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在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播出由记者布莱克采制的专题新 闻,称华人有春节购房的传统,且正在掀起购房热潮,并特别提到“不乏大陆抢购者”,节目中还特别采访了两名“大陆华人购房者”、正“抢购”温哥华某个新开 高层公寓楼盘的“亲姐妹”——克里斯-李和阿曼达-李。后者亲口表示,华人喜欢春节购房,她们“姐妹俩”专程从大陆前来抢购,出资赞助的则是她们的父母, 一时间“华人正抢购加拿大新盘”“海外购房者云集加拿大”的说法铺天盖地:既然CBC这样的国营权威传媒都这样说了,还能假么?

然而“华人购房热潮”的喜剧很快变成了一出闹剧:CBC节目播出后仅几天,一些网民就通过人肉搜索发现了破绽——“亲姐妹”并非姐妹,也不是 “大陆客”,而是出生于台湾的当地华裔,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一家专司房地产促销的公司MAC的职员。在凿凿证据面前,MAC老板麦克尼尔不得不承认,这 对“姐妹”是受公司委派,专门负责“促销楼盘”的,也就是大陆常说的“房托”。

面对如此尴尬,CBC记者布莱克承认,他当初未曾料到“房托”会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以至于堂堂国营主流传媒,却在客观上成为误导公众的帮凶。

《温哥华太阳报》近期一份统计指出,大温物业购买者中来自本国的比率高达95%,其中来自大温哥华地区的就占75%左右,海外购房者中,3%来 自美国,来自美国以外国家者仅占2%,而中国大陆购房者则仅是这2%中的一部分。即便一些房地产业者也坦承,今年春节,华裔、尤其海外购房者看的多,买的 少,对“外来需求”不应过度渲染和高估。

“大陆客姐妹事件”让“华人春节购房攻势”的传说从喜剧变成闹剧,也给围绕“大温楼市海外因素”的炒作劈头浇上一盆冷水。

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在撇开炒作泡沫的同时也应看到,过分看淡“海外因素”也并不可取。

事实上许多海外置业者并非以自己名义,而是以定居本市的亲属“人头”置业,钱来自海外,但“人头”却是本国、本地的,他们自然会被归入 “75%”、而非“2%”。一些房地产业者过度渲染外来需求固然是“生意经”,用“房托”托市更不足为训,但某些说法,如“评估加拿大住房购买力不能光看 家庭收入,因为海外购房比例很高”,却是很有道理的。

如前所述,大温地区独立屋的平均家庭年负担收入高达15.7万,而家庭平均年入息中位数收入仅为6.52万,华裔、尤其华裔新移民家庭的平均收 入还要低一些,倘拘泥于用家庭年均收入衡量房屋购买力,便无法解释何以有如此多华裔、尤其华裔新移民买得起、住得起独立屋、城市屋。

正如一些分析所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合适的价位、负担水平和理想中的居屋标准,正确的做法,是审时度势,精选地点、房型、户型,努力寻求上述指 标的最佳平衡点,而不是一味盯着房价指数、价格波动曲线不放,对于非投资型购房者而言,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幢”和“那个价”,而不是所谓 “行情”和“大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fox123 发表于 2014-8-15 02: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爱馨 发表于 2015-2-11 2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1-22 17:53 , Processed in 0.0250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