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正在审查与联邦快递(FedEx Corp)的合作关系。因为这家美企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将两个由日本送往华为公司在中国地址的包裹转运至美国,并企图将另外两个由越南送往华为在新加坡及香港分公司的包裹转运至美国。
8 I' `. K6 y/ R$ d3 w2 ~" d4 M# e. D ^3 E: e1 M* c% G( G
随后,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发微博致歉,表示重视所有用户,并确认没有任何外部方面要求联邦快递转运这些货件,当然,大众们对这个说辞丝毫相信,并且这件事引发了足够多的民愤,截至5月31日13点,在联邦快递中国的新浪微博致歉声明上,有6万多条评论,绝大多数声音都在质疑此份声明似乎在背后掩饰些什么。! p, S, n- D' ]; {" V
* g+ }$ k! ^+ q/ @此次事件一经发生,联邦快递的市场表现大打折扣,首先是联邦快递的股价,从4月份最高的199.32美元/股,暴跌20%,到了5月30日,降至156.22美元/股,市值蒸发了108亿美元。& P% U; g. i: l% d* y4 e( d0 @
# Z1 ~# n1 m8 X! U
. O# V. n3 s2 N8 n a M8 s其次是糟糕的财报表现,2019年3月,联邦快递公布2019财年第三财季预报,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7.39亿美元,同比下降64.37%;营业收入为170.10亿美元,同比上涨2.93%,可以说在此次事件发生之前,联邦快递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E& z! f3 {9 o$ B, Q. C' _* M
8 W$ w8 }8 n8 B
另外,联邦快递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说十分的水土不服,尽管进入国内快递市场较早,1984年,联邦快递进入中国,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然而随后的发展却不如人意,并被顺丰、中通、圆通等民营快递企业远远甩在身后,中通、圆通、申通、韵达、顺丰、百世汇通分别占有14%、14%、11%、10%、8%、7%的市场份额,以中国邮政为主的国有快递企业占有9%的市场份额,至于联邦快递等外资快递企业,则根本挤不上排行榜。
/ l J- W: R! o5 Y! O p; {, d* F) L- O% V
4 i5 N5 q. r$ Q1 k0 \9 h" H6 v$ I; p$ t# O
并且这些外企有着不知所谓的傲慢感,在我国,快递服务平均单价几乎保持着"每年降一块"的变化幅度,但是对于联邦快递等国外企业而言,每年年末或年初上涨运费,却似乎成了惯例,若不是其在国际物流货运市场上表现不错,其实早被中国市场淘汰了。
# d1 N# p2 u4 z. K$ n
9 X3 f# s& b6 X央视放风:立案调查联邦快递是杀鸡儆猴, p6 N; | m, y& j7 W7 t
8 Y3 \2 G7 R2 { 中国有关部门6月1日宣布,由于美国联邦快递在中国发生未按名址投递快件行为,严重损害用户合法权益,违反中国快递业有关法规,决定对此立案调查。- N4 A) u, X7 I, S$ n/ n
# S- b) l# Z {$ ~ t. |2 ^. _+ w
& [0 f; E9 _' B9 n0 c% B
这一消息,符合公众期待。因为,就在5月24日,联邦快递将华为公司从日本寄往中国的2个包裹转到美国,并试图将另外2个从越南寄往华为亚洲其他办事处的包裹转到美国。虽然联邦快递事后进行道歉,但仍声称货件是“被失误转运”,没有外部干扰。然而,在美国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后,联邦快递作为华为合作伙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所谓“包裹误运事件”,难道只是巧合?更何况,美国“棱镜”项目爆料人斯诺登曾举证,美国政府确实拥有“物流拦截”的能力。联邦快递的“误运”究竟是业务层面的疏漏,还是有意配合美国政府的“长臂管辖”,必须要向外界解释清楚。/ _$ x9 t- { I% ~; \# x
, y, C' v. O+ h6 i* t- ^0 a
根据中国快递业有关法规,快递公司要保障寄件人的通信自由,不能误投,不能隐匿,不能私拆,更不能超范围转给他人。据此,中国有关部门与联邦快递进行了严肃交涉,并依法对其立案调查。, c% H+ F' I* ?* Q$ T" w
* F* J% R" j; K 作为一家在中国运营数十年的快递公司,联邦快递有义务配合中国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有关部门有权力依据调查结果对其作出相应的处罚。中国所有企业和人员快递服务的合法权益,都应当依法得到保护。' i6 M4 U8 Y' }+ U& q+ d! u
9 O5 p; @& B6 d- e4 a
目前,中国已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将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列入清单的实体采取任何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措施。联邦快递遭调查,对其他不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外国企业、组织和个人将是一个警告。
, Y6 d( Y7 Y8 O& g) `8 q& f5 w
* O% R- M( C- F- a5 C/ P 中国市场巨大,利润丰厚,欢迎外资企业前来发展,但前提是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遵守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不能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不能损害中国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外资企业才会在中国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W" f4 D! u/ J( X8 |0 N9 M9 P
( R$ g" R' ~4 l& t7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