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留学新闻] 美国“排华”对中国留学生下手

[复制链接]
锦瑟无端 发表于 2019-4-4 1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至少100多名原本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寒假时回到中国,至今因签证审查无法返回美国学校继续读书。这些中国学生多是本科毕业于中国名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博士或硕士学位,他们的学术领域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各方面。因无法返校,他们的学业受到干扰,甚至无法毕业。

美国官方对此事没有具体的说法,但显然,这与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失去自信,走闭关锁国的道路有关。去年6月,美国国务院把在美学习航空、机械人和先进加工的中国学生的签证有效期从5年缩短为1年,并且对前往美国高校就读敏感专业的中国留学生采取了额外审查措施,据说目的是为了在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控制间谍和盗取知识产权的风险。





排斥中国留学生对美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图源:新华社)


去年11月,特朗普政府还宣布,正在考虑是否加强针对中国学生的入学前检查,内容包括学生的电话记录和在美中两国社交媒体的个人账户,看看是否存在可能对美政府构成不良企图的信息。因美国收紧对华留学生签证,不少中国学生表示,赴美留学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打着保护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的旗号,任意阻止中国留学生返校读书,这确实不是高明的做法。如果美国政府调查证明某些中国留学生确有间谍不法行为,它完全可以对犯法的中国留学生采取法律行动;但把没有犯法的中国留学生挡在美国国门之外,阻止他们正常的完成学业,已经严重侵犯中国留学生的基本人权,不人道、不合理、不合法,这种作为只会给美国脸上抹黑。

特朗普在教育领域发起“排华”行动,最后受害最大的可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华盛顿为什么要在此时采取这种行动?归根结底是为了阻止中国科技的进步,让美国永远在科技领域领先、压制中国。但阻止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做法,能达到这种目的吗?恐怕最后的结果是,美国因此损失大量人才,科技进步放缓。

据了解,今天中国在美国留学的人数超过36万人,占美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为美国贡献了400亿美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聪明的中国学生为美国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如2018年,成为英国《自然》杂志年度科学人物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未来不排除很多中国留学生将留在美国,成为推动美国科研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突出人才。

截止到今天,在科研领域获得诺贝尔奖获的华人有9位:他们是屠呦呦、高锟、钱永健、崔琦、朱棣文、李远哲、丁肇中、杨振宁、李政道。除了屠呦呦之外,其他八位都为美国的科研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得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两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和陶哲轩也将自己的智慧贡献给了美国。当然除了这些顶级天才之外,其他科研领域的无数华人也为美国的科研创新留下了心血和汗水,可以说,美国今天的科研进步有不少是华人努力的成果。

正是因为美国的开放、包容,让无数华人选择在美国学习、工作,安家落户,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利坚添砖加瓦,巩固了美国的科技领先与经济繁荣。现在美国选择对华人筑起篱笆,阻碍华人在美国学习、工作,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把未来的“钱学森”、“钱永健”赶回中国。这是谁的损失?答案不言自明。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的文章说的很好:签证限制和疑神疑鬼,无助于美国的吸引力。对科技人才来说,如今的中国比上世纪50年代更具吸引力,华盛顿有必要认真考虑把这些人才留在美国。华盛顿非但不应盲目地给中国留学生贴上知识产权窃贼的标签,反而应该重申其开放的价值--这是美国相对其竞争对手的一项优势,留住美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所需的中国人才。否则,未来的“钱学森们”将会在上海而不是硅谷工作。

美国如果想靠围堵与排斥,来赢得中美两国的科技竞争,只能说美国走上了邪路。选择性排斥中国留学生,美国不会获益,这条路很难走远,因为聪明的美国人会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开放、公平的竞争才能带来双赢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德鲁依 发表于 2019-6-1 15: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11-23 06:27 , Processed in 0.0211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