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在题为《日本赢不了中国?先别下结论!》的文章中称,中国和日本消费者的不同意识,从而发现了为何中国消费者可以更好地接受AI等无人化服务。 文章称,无人店是处于初创期的业务。进店、选购商品、到收银台付款这一系列的购物流程因为运营公司不同也都不尽相同。例如,首次进入无人店的情况下,需要用手机读取二维码,下载专用手机软件(APP)进行面部认证。有的店则是通过摄像头和电子标签读取商品,实现自动结算。还有的店在结算时必须逐个扫描商品的条形码。 没用惯的人很难搞懂如何使用。运营企业希望让顾客实现无钱包购物,但目前仅在注册这一步就给消费者增加了负担。不仅如此,无人店的服务还有其他问题。比如在付款前出口门就打开、商品显示错误多扣款、夏季冷饮补充不及时。购物过程不够顺利,系统的完成度也不及便利店。无人店利用的是二维码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日本企业建立相同的机制并不困难,但为什么无人店在日本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中国?" t# I: l, x: l8 t
! t( s u4 p" `* `( J0 S- N 首先中国人已经习惯接受类似不完善的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事事都是如此,每件事都生气也没什么用。这就使得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服务的意识不同。以共享单车为例,一名来自北京的白领表示,她想骑共享单车,在扫码后被收取骑车费用,但车已经坏了无法骑。于是她打电话投诉要求返钱,2个月过去了一直没有任何回音。她无奈地说只能自认倒霉。在中国,消费者投诉的解决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人有不满但最终也只能自认倒霉。
1 e S/ ~ n; n0 M+ Z% i, i
# T$ v; U- e7 U1 L4 q9 C2 [ 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日本,将刮起投诉风暴,运营企业会受到失信等社会性制裁。如果日本的超市要引入自助结账系统,会专门安排员工在旁边教消费者如何操作。原本引入自助结账系统的目的是减少收银员,降低人工费,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本末倒置。但如果不这样“过度保护消费者”,就不会被日本的消费者所接受。
3 l) _: \4 }8 |' c: |) B
+ D5 z& ^1 W. P0 D) _: m1 p 除此外,中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不同。例如在单位定外卖,休息时间网购,用打车软件叫车、在餐厅吃饭、骑共享单车回家。中国的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一天的消费活动全部使用移动支付,如今出门不带钱包的人并不稀奇。
4 x" {# G3 ~& t+ a: h) w. [ ~! x
* L2 B. f, [8 \+ S" }7 w 虽然这样方便又智能,不过一系列的信息会被作为大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被用于分析消费者的行为。中国人似乎对此不甚在意,但是日本人不愿让自己的行为被掌握。日本人现在仍倾向于使用现金,就是因为担心个人信息泄露。中日消费者的这一差异对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无人服务扩大产生了巨大影响。
, o. k& ^! ^* ~" X3 M2 F; k0 U1 M6 ?( [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最近在各种领域都出现了中国领先于日本的例子,在日本人之间“日本已经赢不了中国”的悲观声不绝于耳。但大部分发出这种论调的人只是听见或看见片面的事实就跟着人云亦云。实际上在无人化服务领域,虽然中国在实用化方面领先一步,但仍存在各种问题。如果能够客观分析现状,找到最适合日本的方法,日本赢得中国是有很多机会的。
/ V$ K9 \0 d5 [" J9 p4 c+ J0 R
, F3 m' B+ C, M6 g$ `; c5 X
* W7 v1 O3 F" _* I: s! `1 N# L6 N" _! k' [8 m" b
' p) q# ]. D8 H, }$ M. B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