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笑话

[复制链接]
秋天的树 发表于 2018-7-20 05: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教育组织(IIE)曾披露过这么一项数据: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但是这些被送出去的学生,在国外怎么样了?毕业之后又如何?国内所谓的“国际教育”“双语教育”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6 U( G: g4 X# `$ A# k, s, A6 W/ q( k4 P
  2016 年我回国,最让我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全国上下对所谓的“国际教育”和“双语教育”的狂热。不管什么培训班、营地,加个双语,价格就可以涨个 50%。很多经验有限的年轻老外,因为看上去金发碧眼就可以在教育机构里做到很高的职位,而且自然也会吸引到很多顾客。我也看不懂“国际教育”这个大市场,有各种论坛、大会、专家,有垂直媒体、深入市场调研报告,有各种中介和“价值链”上的生意模式,后面还有各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好不热闹。
, S8 Z. M7 C7 t" L9 H4 u/ S- O; v- c  m' R
  我看了这么多国家,只有中国有这么一个奇葩的“大市场”(其实也不完全对,其它亚非拉欠发达国家也有,但没这么高级)。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个独特的巨大需求,在北美英国和澳洲这些英语国家,也催生出了一个接待此大需求的“大行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海外的同胞(当然一般会拉上一些撑门面的老外)。因为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入理解这个需求,也能花式满足这些需求。; B. [4 J, d4 |* e% t! y
: ?4 S8 [6 r/ v3 ?4 n, X  e
  大家如果夏天去美国英国牛津剑桥看看,会感觉根本没有出国,摩肩接踵的都是同胞,中国人大概贡献了这些夏校(开放暑假让中国学生上课的国外学校)至少 50% 左右的收入,有意思吧?4 L1 l0 [& w  S
" L5 A1 K8 }: ], B$ j
1 c* C# }  V1 Y% q  J
  \; N& Z: c1 r1 z0 s
  表面上看,国际教育是送孩子出国的教育,学英语当然有用。但如果深入探究,你就会发现这热闹表面下的深刻悲凉。7 [5 @* b" x1 s3 [

) P$ P  @& l. g& k7 i# [1 W  在话悲凉之前,我有几个声明。
  i, w( C( s  M5 P) a0 X4 A5 t. \$ J: `9 L
  第一,我不是反对学英语和留学。过去 18 年,我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受益良多。我当然更不是反对外国人,美国有大量值得尊敬的思考者、学者和实践者,我也有很多美国同事、老师和朋友。我更不是反对开放和交流,相反,我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
. g# d9 q+ Q: B# O4 i; a2 Y- V& B' H7 J' h) R: O
  第二,我不是反对中国的国际学校。我觉得国际学校,特别是真正优质的国际学校,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好的教育,一定是多元的,这些国际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和多元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U+ r! A+ D1 W1 F+ v- z
: u0 w0 `4 d. C
  第三,我也不是反对把孩子送去接受“国际教育”的家长,包括为了孩子教育把自己变成“假外国人”的家长。因为对于单个家庭来讲,不管个人事业有多成功,大家都是几乎没有能力和教育大体系以及环境抗衡的,所以如果不想走“主流”应试教育的道路,就只有想办法走“其它道路”。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大环境,成为了一个大市场。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取缔国际学校,或者把国际学校变成另一类“公立学校”。而是把我们自己的教育真正地做好,让我们自己的人民满意,让大家愿意选择把孩子留在国内受教育。! e: y( S! U  |# I- ^1 y

9 A8 h! U+ J4 G5 Y( H% E  那为什么说悲凉?因为我们离这个“好”,还很远。- Y6 {1 n6 @& d% A$ d

+ b  k* _1 ~- f7 _0 d$ {3 n  一、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哪里?
4 i2 d, O; v( s$ |9 Y- P/ p1 @# v0 L- |' R
! A" u6 m1 Z- b0 W

0 ^: g$ S6 L8 }( {. X  在很多教育论坛我都问过有多少人打算送自己孩子出国,在场举手人数都是超过 50%。我接触过很多社会精英和优秀的人,有大学教授、学者、医院院长、科技公司创始人、投资人,几乎 100% 孩子不是已经在国外,就是准备送出去。而且我们体制内的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考改革的专家、大学老师、教务长,孩子也都在国外。知识精英里,似乎有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国外。0 c9 \% p7 B* f4 t

* ^8 o( t1 v  a* w+ {: @+ v0 ?; u! H" M& d

+ W! e* a. y3 E8 K0 F* R& o% g& l0 H  @+ w5 U% p% t) ^
' j1 U# u4 W6 C! V4 d
) W& D6 t* B; e5 S7 S  v' y
  数据来源: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5 n8 f$ V6 ~+ l7 N! J$ t; e+ ~$ m  v+ w% D8 ^' r: }
  我讲这个不是批判,也不涉及意识形态。回到我上面的声明二:个人再有能力,在教育上也是无力和体系抗衡的,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  F: ^& X; t4 k/ O/ |

4 K* M! v4 w. Q: |7 u/ p0 L, p  只是如果退一步看,我们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我们的社会精英普遍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在和我们语言、文化、价值体系都不相同的国家。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假想类比一下,你能想象英国的社会精英(大学教授,医生,科学家,创业者)认为对他们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吗?
7 D4 ~5 m" i( |/ N0 n. Y, Y- x5 ]3 A+ {" i! K+ e" Q- g1 A- @
  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所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这看似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现实离这还很远。
' G7 w0 V' `5 N* w$ P4 E; d# G7 |) @& w. z( n, [) n3 I
  二、我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
) `$ G3 a9 Z4 j! ]( G# _  o' k
- }) B3 l7 C" M( e5 @) K9 q  也许“最好的教育”这个愿景还远,那讲讲现实。对美国来讲,中国是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我们每年有三十多万学生去美国(这里对比一下,每年美国来中国的留学生,大概一万五千人,是我们的 5%)。
' T* h0 x. Q0 \% h
6 r! ]; ]6 ~+ e" O
6 x2 Q5 S! D# P- x
. Y. h8 p  Q1 B' V+ \( G# W2 _3 l( l8 e9 `
  数据来源:Forbes Statista! W3 I* J, ?" h. T
8 S% v) e! l& k# ^/ k  c
  这里的大部分学生,是中国家长付全额学费出去的,对美国贡献了大量的 GDP(每年 420 亿美金),而且这里还没有算一个更大的数字,就是孩子小,夫人带孩子在美国居住陪读的花费。
4 Q& D9 L9 W/ p5 l8 n) e9 [7 i
: t( u5 ]  k4 Q/ f( j& M+ }  这在中国的海归家庭,或者中国企业家家庭里是非常普遍的,都有专门的词叫做“月父”和“季父”,就是爸爸一个月飞一趟美国,或者一个季度飞一趟美国去看一下孩子。为了孩子教育付出家庭异地的代价,这在中国的科技创业者里是很普遍的。而孩子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也是另一种代价。同样,我完全没有批判这些家庭选择的意思,对每一个家庭这都是不得已的,是在可选的不完美方案中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而已。5 W2 Z6 [/ F* K( M) i. h5 \
' L& ?- k+ p$ o3 a+ j# |
  那我们中国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咱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呢?答案是,不怎么样,至少和我们的投入相比,不值。
' `1 s  t+ n* ^. t
% x; J% Z" K/ t- o% c& l* h" n; s  且不说中国富二代在美国挥霍父母的财富,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和一位在美国的心理医生聊过,提到在藤校里,华裔孩子抑郁的比例高达 40%。最近清华附中原副校长辛颖有一个分享,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 1/3。我们只看到各个高中和留学辅导机构宣传有多少孩子去名校,但是送出去后出问题的孩子,大家要么不知道问题,如果知道,也因社会压力和其它各种原因而噤若寒蝉。最后其中的苦,只有孩子自己和父母知道。( w9 C  k+ Q: Q# q) U- K4 ?+ G
( |6 T3 C  F  k% _1 ]  F3 a
  三、那毕业以后呢?
, @4 Q2 x4 f  E* e! L' u8 h" k* K5 T" r- V; o
  我们自嗨的国际教育,又是强调国际视野,又是强调领导力,那结果呢?恕我直言,无非是向国外输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 I" J9 V* {  ^: m
3 i0 f. C  H3 F+ ]4 a* H8 d- M9 P
  北美是麦肯锡最大的市场,2015 年我从 Palo Alto 办公室离职加入盖茨基金会的时候,北美有 600 多个合伙人,但其中和我一样在大陆接受本科教育的只有两个人。而我只算半个,因为我是在北京选上合伙人又转去美国的。后来我和她都离开了,那一段时间,中国人的数量就到了刺眼的零。1 C2 q4 G/ K7 F7 K) \1 C; q

+ U* }$ N! u2 \. @& B5 z/ ]; l2 d  你可能会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欧美人有实力,英语不是母语。但是北美的中国人肯定也熟悉印度的例子。同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母语不是英语(认为印度人母语是英语,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同样是大部分在本国接受完本科教育以后赴美的印度人,他们什么情况呢?2 Z. {1 l. g$ R2 U" D
+ N' ~1 z4 U" e0 w# |2 h$ w
  我在麦肯锡的同时期,印度裔的合伙人有 15%,就是近 100 人。 其中很多是资深合伙人(Senior Partner 是合伙人做到六年以上再选拔出来的),包括若干个重要行业的大头和和区域办公室的负责人(从医药、科技,到政府服务—以美国政府为客户),更不用说曾经做了麦肯锡三届(9年)的全球总裁也是印度人,而且本科是在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再到美国的印度人。但是真是感觉 Rajesh、Sandeep、Shantanu(印度人常用名)们无处不在啊!) p: U4 C3 j4 t- N) Q# z/ p1 u2 h
9 b! }3 c$ |3 p* X
3 r/ ~+ M8 i, h/ e& Z

  f) B9 t. a) U.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秋天的树 发表于 2018-7-20 05: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麦肯锡之外是同样的大图景。CEO 和一把手是在印度出生,在印度接受基础教育直至本科教育的印度人,遍地是例子,下面这一张图,仅仅是一部分。
- F; {4 I" X1 N% u- V2 t/ p
- |4 C/ W  k9 w" O. s: e" B, Y1 r& E  D( C' S; W
) @) e0 A3 U4 `; Z" g* |) d
  * v6 U  o/ u5 {; j+ [5 D

/ k+ M* t5 P) x
' E5 J4 }2 h0 k8 R4 K3 B0 Z  {! t; ]" j& z# r6 }7 u3 g

0 d  |% g7 O2 ~6 R8 r! p& @5 l$ s6 s" N3 @" q/ G. f) t6 }
% \3 K7 p% F! w# H5 u1 A  ^
) d! I0 f! ~3 F1 g+ X6 L
* |" a6 b3 Y" X5 V! n7 l* A
: T  g7 {8 o. N& M. H/ _5 _
  科技公司里:谷歌的 Sundar Pichai,微软的 Satya Nadella,Adobe 的 Shantanu Narayen,Global Foundries 的 Sanjay Jha (之前做过摩托罗拉 Mobility 和 Qualcomm 的 CEO),Softbank 的 Nikesh Arora,Cisco 的 CTO Padmasree Warrior(印度女性,之前她是 Motorola 的CTO),Sun Microsystems 的联合创始人,Vinod Khosla 是著名的硅谷大佬,也是印度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来的。
9 R& J# B9 d) z+ S' w# B. v3 @0 p6 J. m1 _3 T# w
5 V- P4 m% C2 Q

2 \! n2 x3 J7 e% c  {# X" J  消费品行业百事可乐的主席——印度女性 Indra Nooyi 掌舵多年了;金融行业里,Mastercard 的CEO Ajay Banga,花旗银行的前 CEO Vikram Pandit;还有 Berkshire Hathaway Insurance 的 CEO,Ajit Jain。
) Q8 G" g: O. f! {, X, G& |: N% \9 c" n1 s- }5 s( z: G! p4 K0 d
% K8 V% h* z5 V, y% p2 O( i& H
. G% U' t0 v3 Y( p
  在主流商学院和大学的院长里,也遍地是印度人的影子。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院长,从 2010 年起,就是印度裔的 Rakesh Khurana,同年,印度裔的 Nitin Nohria 成为哈佛商学院的院长。也是同年,时任斯坦福商学院教授的 Sunil Kumar 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 Booth 商学院的院长,2011年 Dipak Jain 成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他之前是西北大学的凯洛格管理学院 8 年的院长。2012 年印度理工(IIT)的毕业生成为康奈尔大学商学院的院长。! L; ~! k  N1 u9 U% w7 `
$ |2 V4 X. n/ T4 D/ n" `2 W; `
% W8 s# c6 |$ C- H3 k
7 l8 {4 Z7 i6 u+ L" k
  在上面所有的细分领域里,可比的中国人的数量,都是零 。" f5 [8 d- A- `
5 o/ `1 E+ E, S/ g) J7 p) Q

% F% H2 e' y+ _: J- o& D! P$ N* c, l
  看世界 100 强企业,如果不算中国国企,中国大陆教育背景的 CEO,也是个大写的零。所以你说我们讲国际教育,不是自嗨是什么?
; O( S* k1 m3 p/ I$ ?" A: C9 V8 a- _) B, h
世界最大的“国际教育市场”和全军覆没的精英职场之间,到底缺了什么?! p$ U6 `2 u# v) F7 v5 x) n- ]
* @  u4 R- I  ~% W+ G5 j4 F- v- L( T# X
  我写印度人,不是为了挑起我们和他们的矛盾或者竞争,因为你知道吗?我也喜欢印度人!4 `& v1 k2 e2 _$ V* Z

" r9 o- ?+ C. Z1 E  我在 Palo Alto 办公室的两年,和所有合伙人一样,要做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和业绩评估。因为 Palo Alto 主要服务于科技企业,所以我们的咨询师里印度人的比例就更高了。我那一年负责评估的有四个印度人。* [5 O: y+ U! z1 X
4 K, n6 V0 W# z: s
  我们做评估的方法,是和他们工作过的每个人聊对 TA 的反馈、长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而且要有实例有证据,还要相互印证,最后我作为合伙人形成一个评估意见和对 TA 下一步职业发展的建议。那时候我聊完了一圈的强烈感受,就是我也喜欢这些印度小朋友。如果我有项目,也希望让他们上我的项目。他们有主观能动性,有想法,分析能力强,情商高,主动为客户考虑,有创造性的想法,还能用客户可以接受的形式提出来,团结客户一起做,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不喜欢?2 l% @" w1 `( e; x: H
) n' h" W9 ~1 J4 H3 `0 k7 P
  所以要问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差在哪里?在美华人经常有几个遮羞布:我们英语不好,印度人会拍马屁和华裔前辈不给力。铁木在文章《三块遮羞布》里写过:
- [( c4 q: I4 Z4 C, F* I  V* M, s- @9 f% Y2 w7 F$ c
  不是我们“英语”不好,而是我们“没见地,没逻辑,没激情,没胆识”;8 e. t  D& T7 }2 Q) y( Y' J0 ]
1 }' V+ a) t7 O$ u8 p
  不是”印度人会拉关系拍马屁”,是他们愿意思考公司的大事,愿意参与讨论贡献力量,而我们上来就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工”,拿多少钱做多少事;0 W+ w/ M# t, l0 D) p8 \
3 l5 e( q- }3 ^+ B0 W
  不是“华裔前辈不给力”,而是我们自己不注意建构和维护导师和同伴的关系。
% q# ]* f( S! ?1 B: x( v% F# @+ A( q( D3 E
  具备这些,就是“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技术技巧,是思辨能力,思维方式,团结协作的能力,胆识,勇气,爱。领导力的基础,是个人层面的通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印度的教育,教出来了比较通透的人,这个是核心。大家看看谷歌 CEO “劈柴”和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的历程,都是非常让人敬重和钦佩的。. l" m0 ?1 _, j  l6 J  f- l

  y) b: @! s- e8 O5 I8 o. N2 ]  我第一次去印度的时候,有巨大的优越感,和中国相比真的是脏乱差啊。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印度文化里的多元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普适的 。所以乔布斯才去印度进行对内心的探究。: ^0 I. ?& y" q. \1 F
% P: p. o' @& U! _6 I, ]5 B) U
  而我们呢,自己的文化就没学好,根基不深厚,又加上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国际体验和英语教育。向外而不是向内看的教育导向,让我们离通透越来越远了。9 P6 I& H( U; F. h; v- b, S: d
: ~) i/ Q5 ?+ U- T$ O3 G/ @
  四、最后,什么是国际化?
" A% j2 s9 r( \: g3 ?) r: G/ {. o# S$ V% M0 [5 |2 H0 ~. |2 G  }% z
  
$ p4 y) v0 N9 @9 J; f, _2 \, J2 ^
  国际化不是外语好,不是能出国,这些都太表面了。最终,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讲自己的故事(这是曾国俊老师说的,我非常同意)。这里谈几个更本质的问题:: y4 c- r8 w8 b2 T

8 V1 K. ^) o1 Z2 C  1、国际教育到底是教什么?# @6 |* b9 r, N
; O) q' O# `( h5 a
  需要学英语,但是又远远不止学英语。: R1 U# I( H+ A% Y

8 j% B6 K) N; C7 Z" b; b" l  “国际教育”的起源,其实是西方国家的人到欠发达国家甚至殖民地国家,为了在当地为自己的孩子上学办的教育。这当然有价值,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做法。但是这样的学校本身,不会是适合大量中国孩子的“国际教育”。% b0 w0 o9 a# l% b4 J" U' b

/ {, H' x* U, Y8 I) H5 y9 S5 k  论英语,中国已经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了(嗯,3 亿人,比美国人口还多)。但是我们离培养出世界舞台的领导者,还是差得很远。因为国际教育不只是学好英语(当然这很重要),除了语言好,还要有观点,有见解,能了解听众,会讲故事,能形成 “narrative”(可译为“叙事方式”,说实话这个词本身就有深意,以后有机会再写)。在能力上,不仅是要有技术能力,而是要能关注大问题,有领导力,有同理心。如果不关注这些大问题,英语好无非是有了一个打工的能力。2 G4 M0 C& w- Q6 B* O+ W
! s: x: k' E7 ]) I7 G0 L3 F
  最近清华成立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Center for Global Competence),我有幸被邀请成为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本土国际化培养”,我非常认同。
- G3 y5 E6 w9 g; y* ^# i7 f9 b9 V
) N- q7 m" Z9 N, v( H$ `& H+ \  那到底什么是全球胜任力?中心有下面这样一个模型。分了三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包括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一个是人际层面,包括开放与尊重,沟通与协作。最后一个才是认知层面,包括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和语言。核心其实是前两个方面,语言和议题是外壳,没有前两个,那无非是语言花哨,夸夸其谈,是无源之水。
* G9 U& U5 A0 v. n+ c3 N1 P8 d3 d3 q5 x: h$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秋天的树 发表于 2018-7-20 05: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当天在清华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三个方面,都是应该在 K12 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的。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国际教育需要做的。如果到了大学还没有的话,很多方面其实就很难被影响了。我们希望能让孩子早一点开始这个历程。
$ ~* D2 _4 a! z$ l- r( ]" S- ]5 E5 Z
  2、我们自我认知的偏差) _' z/ Q0 \% a8 R2 B
/ Y1 K' F$ B9 P( h  v
  一定程度上,所有的限制都是我们内心给自己的限制。一个自己不想当领导的人,不可能某一天“天降大任”让你当领导。我们教育里“实用化”“标签化”的导向,在深层上伤害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进行自我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如果觉得考虑公司战略是“分外的事”,觉得和人谈话是“浪费时间”,觉得替领导想问题是“拍马屁”,可以看看我在《一诺:为什么每个女性, 都应该当领导》里说的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思考。5 i+ q  y" ?% x9 m' s' z; V! O
4 ~6 r" T7 Q' T- Z3 l- Y  O! I2 c$ f
. z7 \. h1 t; G  n0 P" u+ i

, L+ A5 [! c1 A6 }  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我们就应该转换思路,不仅是我能够在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要给外国朋友讲好我们自己。其实论全球胜任力,美国主流教育里也非常缺失,特别是对中国的理解。但人家是世界第一,所以暂时有资本不学习(但这也终将是个大问题,美国的精英已经意识到了)我这些年写的 Get Smart on China 是在工作层面给外国同事讲懂中国,讲了三年了,可以说还是有作用。
; h% p: d, z4 s$ y" ^& G
' q) v  y# O' [& y( b, g2 `4 R  今年,基金会最高领导层被我拉到了北京,在中国开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能够进一步推进基金会各方面业务和中国的合作。同样是今年,我们也在加州硅谷开了一所分校,我们长远的目标,就是希望在好的全人教育的基础上,能推进在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和用好的方法学好中文(现在美国的中文教育整体太差,无力吐槽)。
- @) d: b' \; `' Y0 d+ Q# O/ {
8 X( c0 U0 M* F7 h2 b; F6 j  q  
( ?' K  d. f% O& ]/ t+ G, ?" Q1 R& k5 d
2 S3 ~  N* J1 r9 q8 D
  3、国际教育不是“高大上”,反而是关注边缘 . S3 U( Z( w7 r
( U  f$ i+ F; N$ S; r2 N; b9 N
  我们一提到“国际”,就想到是西装革履,镁光灯,高大上。但这都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国际化”,反而是关注边缘问题,边缘群体。
6 P) x$ g8 i& s% u& x4 d, }) {( G# C
  最近有老师在上海参加日本佐藤学老师的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我非常感动。里面提到,我们中国的课堂,老师大都喜欢举手最快的学生,但是好的老师,要关注到班里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因为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如何关注呢?不是对所谓的后进生耳提面命,用佐藤学老师的话讲,是“漫不经心的关心”,用温暖的眼神不断让孩子知道,老师在乎你。这“漫不经心”里面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对孩子的尊重,怎不让人动容。0 Z5 R1 O. D5 p9 u
3 n0 G- o$ e0 L+ L1 q0 ~
  除了边缘的“人”,还有边缘的议题。牛津的罗德奖学金,是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奖学金,它核心的一个价值观,是“Fight the world's fight”,罗德毕业生最大的去向,是新闻界,做“吃力不讨好”的无冕之王。这种关注,其实和我们儒家思想里的担当和理想主义情怀是一致的。这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有的底色。2 b/ }: n7 D. N7 L% w
% K' f6 E) A; M* a
  昨天,世界教育创新峰会 WISE 的 2018 世界教育创新奖公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山村幼儿园的“一村一园计划”成为该奖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实至名归。在中国贫困山区的一个个幼儿园,就是最“国际化”的项目。
  ^$ i: B' O, h+ ?6 u3 h% m6 e' i
  最后,在中国国际教育的狂热里,我办学校是有点唐吉诃德的行为。我不是没有能力让自己孩子出国,甚至上名校,我要是想挣钱,搞英语培训,出国指导,“容易”的路子有很多。但我们在这里生这里长,见了世界,希望我们在有生之年,不只是给孩子谋个出路,总觉得应该多做点什么。虽然困难重重,但希望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后辈们能说,他们在中国接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bless 发表于 2018-7-30 14: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4-22 21:36 , Processed in 0.0254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