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第一个10年,全球只有3家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供应商,2家在美国,以昂贵的价格向全世界销售,另一家企业在日本,但禁止出口。如果材料只能靠进口,我国发展高温超导产业就会被“卡脖子”。经过多方寻找,邓自刚把目光锁定在上海超导科技公司。
( V7 W9 j1 @6 r
+ l0 l5 S' p( a- O5 H$ y+ q9 i
" D/ l6 ?" Q" r8 s! o! f
1 O" _" |3 u( {9 X1 y# |" ]! ^& W2 p1 [4 C Q
9 X) K! h- T' w( w/ a
; r5 q; [, X' \& m9 g. _8 s# M" k, T; B, o' J( x( @8 m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导材料事业部副总经理吴祥:为什么我们做这个事情?也是有一个情怀在。因为以前我们去参加国际会议,大家来报道的超导材料,都是别人做的,一说到中国的超导,提问的就非常的少,就是有一种感觉,就是中国没有人做出来这个东西。我们的想法就是,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这个做出来,就是为了争这口气。9 p# Y& Q1 k1 I( x- j
& A: N1 O" d2 `% D5 b& D6 p$ m$ u( h" A8 Q
8 J- @ ^- S# [) r2011年,上海超导科技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研发。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怎样将不同的涂层和超导带材紧密连在一起。超导带材是由好几层不同原料加工涂抹在一起的,超导层位于中间核心层,外面主要分为机带、隔离层、缓冲层等七、八层,之所以加这么多层,主要起保护、缓冲作用,相当于给中间层的超导带材,穿了一套防护铠甲,让超导带材的性能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但这几层原料都不同、涂抹的厚度,需要非常薄、非常均匀。工艺难度极大。# v0 X& v0 H+ B2 k( f1 z
. d: P$ g9 F# B3 y& S
4 O [6 G6 f7 H; o5 ]0 }! ~$ Y W' H1 G/ |7 w7 ~4 y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电气工程系特别研究员赵跃:它是在一个50微米厚的,不锈钢带材上,所镀着的超导薄膜,50微米厚的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大概头发丝一样的厚度,但是它们中间所起到的,最重要的超导层厚度,仅为头发丝厚度的大概1%左右。
- F9 K3 S4 l/ q" Y. S R1 ?3 B' _) h) Q- v! z! |9 D
' R# N- O8 G1 Q; v4 F y8 ]
& S) F. r* U9 G$ G5 i) z' D F
1 J8 B9 h6 ?$ P( X' k) ]/ f+ O9 h0 ~) J {' P; z
- m2 l( {/ {0 W# n/ K" l5 n
X, Y% _3 `+ J4 R; R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导材料事业部副总经理吴祥:超导层其实说白了,是我们现在最难镀的,因为它的工艺很特殊,我们用的是激光附着沉积来镀膜。, f: p i6 u) J
4 U1 }4 C' z( O- f7 a X; E
2 L2 ^5 n0 n# d+ R( T
) x g; F& X/ F/ ^9 Y+ e; O) I但最艰难的,是将超导带材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尽管现在超导带材长度已从最初的百米级做到现在公里级长度,但受限于现有技术,世界上还没有不做接头的超导带材。超导带材一有接头,就会有电阻。如何把电阻降到最低值,不仅是中国人的难题,也是世界各国企业面对的难题。
2 Q$ H9 m. b" y2 V0 o. E9 ^+ d- g, c$ Y1 D* q `4 }
5 M$ r- Q* f% N3 x# n2 @) I# ^# y" X; O7 s5 a. m% b
吴祥:我们公司研制了一个超导接头技术,它的电阻能够达到两纳欧姆左右,现在国际上大家正常能够做到几十纳欧姆左右。两纳欧姆算是目前比较低的了。9 T0 v, m, t; t$ d- g( X
+ P8 \' N1 o9 U( p. F4 Z- O9 G/ s! U5 H1 {6 S9 e7 M
( ]( z6 ?9 ^- |& t% F Z9 w4 H0 `: _经过3年多的努力,世界先进水平范围内的超导材料,终于在中国上海研制成功。4 S2 z1 ?0 a0 d* ]
# R3 w: J0 @1 F8 K8 Q
/ I( ]6 T1 ^, G1 E {6 R' w% v
- _0 `! s K- U( E' @赵跃:我们同样的一个条件,和国际的一些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它的性能、载电流能力提高了25%,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绝对领先。
1 m1 ]5 o$ h7 g( s3 m
" i2 ^: t: s/ E# _
9 f n- M! A: N, Y* `' |' c/ e3 G& A0 X% `2 E' @, J1 z
这种性能先进的超导材料应用前景广阔,不仅用于磁悬浮交通、还运用到超导电缆、新能源汽车无线电充电系统、甚至国防军事上,比如导弹新的发射技术——冷发射。
9 Q" ]2 h, L+ A# G5 U
' q1 s6 r3 D* `* x' B$ Y' K; y$ b: k% Q8 [, [/ j8 f- Z7 p
' r8 ^0 ]: i6 Q Q- }6 v& i2 E
赵跃:传统的导弹方式是点火发射,在一开始导弹点火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被敌方侦查到,这样会对导弹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果我们采用超导储能装置,在短时间把巨大的能量,迅速地释放出去,可以把这个武器抛射到空中,达到一定的高度再点火,敌人就很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技术,各个发达国家都在研究。 m4 k0 N6 E, {0 v7 o2 W0 y0 l0 y
8 Z! o/ v7 P; @$ R4 O+ C2 L
. w2 V5 [+ K9 X4 r" a
+ h2 g+ U. R2 f9 _4 C+ M( z. m材料和轨道这两道难关通过了,西南交大实验室里的邓自刚,开始面对最后的难题,磁悬浮的实验车。
$ x: F( d6 a% s" c/ k" v/ f
9 q/ y/ M; S6 y; |. W
7 x: C, K/ X% Q! d" c# x2 q5 K' D( [% Q3 i: s H
和其他材料研发的模式一样,磁悬浮实验车的研发工作,从成都转移到了中车唐山机车公司。怎么让车悬浮起来,还能保持磁悬浮车无论转弯,还是上下坡,都能安全、平稳运行、没有噪音呢?中车唐山机车公司的科研人员接过了研发的接力棒。7 n) u6 `6 a7 [
1 Q; ^7 X5 [! {3 M/ q: `( u
. F \: F* X9 k5 h
- G4 i* j2 C- O5 T }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博士高级工程师吴会超:我们每个转向架,相当于蜈蚣的一排腿,我们转弯的时候,就过弯道的时候,每个模块,都可以灵活进行转动,这样的话,我们悬浮车过整个的小弯道,是非常灵活的。
+ S' D8 `7 {1 ~4 a
l: g5 C8 N' }' {& W
8 Z& Q6 U- Y* K- K
- x7 h8 {5 c5 m. b/ z' M2014年,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线,在西南交大的成都实验室里顺利搭建完成。西南交大几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在磁悬浮领域创下一个又一个研制奇迹。与此同时,他们在科研理论上的贡献,也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巨大反响。2016年,邓自刚的大学老师王家素、王素玉老师,将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撰写下来,在德国出版发行。此时,距德国学者提出磁悬浮技术将近百年,这是中国学者在磁悬浮发源地德国,第一次用英文出版发行的超导专著。* S. o3 |& `: S# A9 \
+ } y* F* F! K4 b
2 K% Q& j) ?5 R" ^/ Q0 t
( p8 l9 A" [& `7 c* E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邓自刚:这两本书就体现了一个,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从领先到被追赶,到再次领先的一个过程。7 G% T' L+ _4 ]7 r9 N Y5 g
2 n8 [5 W1 H# ^+ n$ l l
7 g# X/ J3 r6 r. g" }$ L$ Z7 z6 e" N
4 [+ C. m3 N# {1 S1 @& F4 Q+ T
+ f+ Z9 D% h0 m- l8 d$ g5 a6 k* `5 h/ M* Y
3 x ]% f$ [$ J+ n4 a* s
3 G- t8 V0 U+ \( j" G- K1 j9 u# @
. `* H5 w. M7 H* W* k
) X; ?8 U1 k* o/ @* T
( y7 W3 p9 g7 K! E
# n$ ]7 C6 B& q/ L" P. f
西南交大在高温超导磁悬浮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强烈吸引着国外同行。邓自刚告诉记者,几个月后,也就是2018年7月,有几名巴西学者会来西南交大留学。+ b1 U, |- Y; |' q: ~- w0 x! {- A6 B: G
7 H5 |+ \7 ?+ N0 a$ N1 v5 k- X. i4 G! a: S" x+ A2 i3 d3 D
6 o4 I i# S1 U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华:随着我们今年时速400公里、400公里+,这样一个试验平台的完成,我们速度也可以做到最高。接下来我们还做时速1500公里,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在国际上,应该无论高温超导磁浮,还是真空管道,都是走在前面的。
; U: O) G# J1 u7 e- e, h* ?- k$ i9 U5 X
- W8 |3 w4 W4 X8 ^. Q7 C; c2 C6 W3 E! h
目前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正加大力度推进超导磁悬浮车的实用化进程。美国Hyperloop one公司在内华达沙漠搭建了500m长的真空管道试验线,并于2017年实现了310km/h的最高时速。在国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公司,2016年10月正式启动,研制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项目。2017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人类第五种交通工具“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已开展研究论证,时速最高可达4000公里,相比现在京沪高铁运行的最高时速350公里,要快出10倍!/ U% a' T* k: {/ S- h4 w
( b! Y& S* t; I, n: ?0 i5 {- E8 o$ l3 |: m
6 }3 @. d v2 S' O9 h半小时观察0 A7 B- J% U/ B9 O
% P# @ `3 H- i0 C) O: G- y* ?2 `. V
; P0 O; D8 p8 T8 |1 N7 h8 J5 x. Y5 B2 a5 @, X% E
在科技研发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镜头能记录的都是过程中的艰辛和枯燥。但正如西南交大校长所说,今天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中国的高铁今天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而下一代革命性的技术研发,中国科学家也没有丝毫的松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我坐上时速上千公里的高铁时,我们会回想起今天这些科学家们的艰苦努力,过程就是这样的枯燥,但最终汇集在一起的就是中国制造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