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震惊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下场悲惨,无一成为行业领袖。面对这种情况,不禁有人问到: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9 K/ `, y' Z: S/ {$ K$ o- Y5 r0 f. X; f, `5 @2 i
一、高考状元有用吗& x! l+ E- E8 ?1 X& D9 e$ z7 p
/ \) A' i2 s2 c0 E& j- o! T& g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 N% v9 e1 y$ R
5 T8 {" R! J" M" }9 i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9 r) @ d( Y7 T6 g Q; P" {- D5 r! x) {9 H% z; v1 `
这说明了什么?
; A4 K2 t% o6 s+ h; d8 m; D6 Y* H/ B0 [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N3 x" [1 B0 M
$ U, I! P# i0 a) G" g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4 {# b5 d& K+ r. Y* k( h n
" s! @8 p2 I# v" j9 s- v& f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W7 S v. u( Q7 G3 h/ o
+ j* D0 I, U* B' r$ J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O$ s: F( t9 a" {' o2 P
2 n. [; d5 Y5 J! h0 a, v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 ?# K6 O1 V0 ?2 f ], s
! k$ ?6 @ j0 \9 l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9 I7 S3 l5 `) Z& o1 x
; J" ^. n* U, F0 D9 B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
8 T+ n0 ^( c0 x9 |; R d; z( w8 @) m/ D; s* B# `+ s$ \( @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q8 ~9 M9 @1 I
# @4 x/ X V" t- v, K% A, @* S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6 J- T- h8 h6 s
7 [! x6 {8 I# m6 @* L- V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f9 H- ^) A7 y& \0 Q
( h; I; t* g8 B/ r( M( ^9 K1 `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 l% c' }$ [, j5 Z/ O' d3 ^, t0 v2 L" ^% E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0 W+ [* w4 Z3 M' a; b9 ^# D- L! B( ]- D- t) C, c- V0 {" q8 V
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会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Z. h) I( P- N) L( S) t
( R2 [! }9 V, z e4 u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 ~5 w( V' U6 Y. b5 C2 j! A6 R( B, `3 s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答案的一种重复。
) F- _3 @. l% o0 o+ r& F6 D0 e/ D) D1 `" G& v; [: ]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B" h: ^% z/ B0 y8 v7 }
' y8 C/ b# y7 K. B1 m ] _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无旁骛,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K: \' P, p' F5 s- q A
, d, {3 i" s/ a. D6 w; J 三、我们的反思: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 o4 E7 o4 Q' O/ [2 [
# q0 S( c) m# y2 X6 E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 Y \' t' ?+ D- b! c8 [5 D6 k
/ w2 }! M* k0 U9 Y9 C 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4 N" U+ I4 p3 w' V/ j: w& a
4 s) I7 q5 W1 j ^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n6 ~$ Z9 o: Y/ K
: p* K5 |5 u2 {& X' Z' F) ~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5 Z; R# v4 s% ~+ O6 \7 c
! [8 W4 }5 r3 g2 }1 \- L 最后,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 [$ c4 m& O# X) I6 g' V, g- t: R0 L, Y1 `8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