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医疗健康] 中国仍面临可怕人口悬崖 废除计生不会远

[复制链接]
夏天的风 发表于 2017-1-24 10: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光远看经济
6 x9 ]+ }) s+ K6 a6 `
3 V* u2 l3 v9 M  全面放开二胎第一年,人口出生情况如何?
* K3 Y+ O: s3 f8 B8 |7 E8 G. U5 V7 o% d+ b+ H
  国家卫计委前几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比2015年多出生19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 s. g! M6 K+ h; A6 F. m% C6 E# ]
+ E9 D. c2 p) o
  对于2016年出生人口的明显增加,卫计委将此归结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带动了二孩出生明显增加。”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字,2013年以前,二孩在全年出生人口占比中始终保持在30%左右,到2016年,二孩及以上超过了45%,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g5 _! H9 |- |- R% D( A2 T

' {& d2 h- x) D& S5 ^  a, H  根据卫生计生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500万左右的情况下,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二孩出生占比大幅提升,说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非常及时,非常有效。- V( B" S% e3 A8 Z  G* i
7 p- C+ J. U% W4 a
  但是,笔者认为,还是要谨慎判断二孩政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众所周知,从2013年单独放开二孩,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 M) i; w8 d+ H9 C
" C% }; G8 D/ f9 `3 N  2016年出生人口的明显增加,除了过去政策的累计效应,以及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的初始效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15年是农历的羊年,北方的习俗,羊年生孩子的人要少一点,而2016年是农历的猴年,生“猴子”的人明显多。而且,2016年只是全面放开二孩的第一年,按照一般逻辑,政策放开,要真正决定生孩子,到生出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决不能根据2016年一年出生人口的增加,就轻言二孩政策全面见效。
+ }0 j5 o1 _( D& J2 J" H. I* q8 @+ z* L
  而且,即使2016年出生的人口是近16年来最多的一次,但是,因为相关政策的不配套,以及很多的顾虑,未来生育的意愿会如何,仍然有待确定。根据卫计委的说法,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不愿生,生不起,以及配套政策没有到位仍然是影响二孩政策落地的主要原因。# ~  T# o' X& A

$ V" {$ r& }6 q  P; c1 ]' k  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但据我所知,在北京,生一个孩子之后,家庭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养育孩子。再加上教育、医疗、税收等政策的匮乏,特别是生育观念,二孩政策全面落实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千万不要因为一年生多了,就再次误判中国的人口趋势。6 O( W! g, M$ H7 G2 M

, k: N2 L( Y, v1 Y" E  过去在中国人口政策上,最大的误判就是担心一旦放开,大家都会选择生孩子,人口会再次爆炸,而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改变。在总和生育率上,多年来我们的数字高估了总合生育率,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吓人的程度。2015年统计部门的一个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总和生育率降到了1.047的低位,远低于2.1的替代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却是担心人们多生孩子而不愿意放开和调整。/ L( L3 i) X, G

  c5 m0 `, e2 ~  K7 u  低生育率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转折点的提前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中国15到59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数量的减少,当年绝对减少劳动力人口345万,目前已经是连续三年绝对减少,2014年减少了371万。
9 v$ I* x( L; q& e6 p, T- w, K# a
- L  E# \' S2 t' y: Z- j  按照这个趋势,即使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在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累计将减少近3000万人。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势必引发人力成本的上升,这对于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欧美等国,仍然处于低水平,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不可逆转的。
5 l; V+ a3 Q2 ?+ n; @6 o% U6 F/ p( ]& Q3 O
  笔者一直强调,在2010年中国GDP总规模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明显的减速周期,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转折点提前到来,在缺乏创新等其他竞争要素的情况下,导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全面丧失,如果不调整人口政策,延缓劳动力人口下滑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减速将超乎想象。
6 k. S* \- g% D$ o1 u$ @8 G, W; t: D9 p1 C8 h
  去年四季度,作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在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速超过了中国,除了印度在经济增长上的“后发优势”,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在超越中国。# Q: A1 e8 U: Q( i: c7 Q

3 u" Y& ]7 n! R9 O& N  X  在劳动力人口减少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的情况下,即使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短期内可以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但长期而言,除非尽早改变人口政策,否则,这种趋势难以逆转。在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同时,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加速,按照官方数据,中国60岁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迅速从1980年的8%提高到1990年的9.7%、2000年的11.2%和2010年的13.5%。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9.4%,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比重分别为8.2%和5.7%,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经济未来30年最严峻的考验。& R/ L. }4 G8 s, ^3 T, E: A
' ~( M8 f; A- e1 Q: ?5 P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一定要警惕重蹈日本在人口问题上的覆辙,日本经济“失去二十年”,根子在日本的人口出了问题,日本在2000年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2005年人口开始下降,从而导致日本加速进入老龄化,经济停滞。而不得不指出的是,日本人口红利转折点出现后,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完成城镇化的高收入国家,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困境比日本要严峻很多。8 Z1 S! O  |$ }: Y+ s. {( f

# \+ g; A+ s4 |8 v1 Z' f0 W9 w  很可惜,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生育率太低,中国人生孩子的意愿剧烈下降太晚了。以致于对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出台了“单独二孩”这种不伦不类的政策。一部分愿意生二孩的“70后”基本让政策给耽误了。2016年虽然出生人数明显上升,但并没有扭转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提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距离1.8的目标还相去甚远。所以,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中国的人口悬崖,是不愿意生孩子的问题,是生育率过低的问题。即使所有符合条件的都生二孩,每年最多出生人口最多2200万,而且根本没有持续性。8 E5 N6 Z2 P( E* c  M; r* b

3 c) @6 ?" r' |+ b4 d) }  所以,落实二孩政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如何鼓励大家生孩子,如何让养孩子的成本能够国家承担一些。我们不期待生孩子国家奖励,起码,养育孩子的成本总可以抵税吧?孩子入学前的婴幼儿教育配套继续加强和完善,很多单位存在的阻碍适龄妇女生孩子的现象应该从政策层面消除。等等。从人口政策的趋势看,全面二孩仍然是过渡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全面废除计划生育。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4 P( {8 y' N/ k9 O( I

( V+ I9 ]" C1 H( u7 r  U5 ?9 N0 I& z/ V  美国经济学家哈瑞.丹特在其《人口峭壁》一书中,认为中国人口会在2025年下降,人口下降将是中国债务、房地产泡沫加速破灭的根本原因。中国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人口,在于改变人口全面下滑的趋势,认识不到这一点,将非常可怕) `" R, r: V0 r( l+ T+ Y

9 }! f% S; |4 G& w: {2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KQYlNjii 发表于 2017-7-1 06: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希望再接再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11-14 12:43 , Processed in 0.0345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