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为美元可能的替代者,人民币国际化将是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最大红利
2 V& o/ S4 m2 b
% p# g& |8 n* v( r! z自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以来,只有英镑和美元先后真正完成了国际化并成为全球各自时期的主导货币。今天作为全球第二大货币的欧元及30年前一度雄心勃勃的日元,其实均未真正完成国际化。欧元尽管是拥有近20万亿美元大经济体的货币价值符号,但因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很难像美元和英镑那样成为主导性货币;日元则早已失去可以追赶美元的时间窗口。2 o5 d0 H( f! V+ n
7 e2 |, @, y5 O, M$ y+ R3 Q
日本虽然早在1996年就将GDP总量做到了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德、英、法三国的GDP总和。但转眼20年过去了,如今日本的经济规模仍在5万亿美元左右徘徊。笔者曾将其称之为“五万亿美元陷阱”。日本之所以迟迟未能走出该陷阱,除了在1985年草率签署了“广场协议”失去汇率主导权进而导致泡沫破灭,经济竞争力急剧下降之外,还由于基础研究领域并不扎实,在高科技领域鲜有原创,因而只能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所致。还有,日本还犯了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在经济处于高峰时未能保持清醒头脑,以为真可以超越美国,君临天下了。; f1 ?. Q9 b. J3 R: z( r6 g+ A
# j# _. q7 s: w2 \' J$ D* G
殊不知,美国不仅有最具打击力的国家竞争战略,更不乏拖垮乃至摧毁现实与潜在竞争对手的经济工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除了日本相对狭隘与有限的国内市场束缚了日元的行为空间之外,还在于美国始终在金融领域保持着对日本的战略锁定,而日本长期以来的岛国心态,也是其货币难以被国际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因。4 d9 n4 ]' v! c6 m- y
, k7 ~2 W5 Y4 h0 d
如今,代表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和金融开放与发展成就的人民币,加入国际储备资产俱乐部,并初步获得了部分计价功能,这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向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发出了如下信号:! ?, L+ Q [( I
$ i0 m. R8 a1 S' ?) `# {
其一,这标志着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既有的国际货币秩序中获得了体系性的承认;$ {. k% |3 [' Q' g
- j& X: f$ m1 H" q, L7 N其二,这表明中国正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承担起全球经济体系的担保人角色;6 h0 H x& o2 N J( c; L
- c$ J% S5 t- ^! I其三,全球货币体系将由于人民币加入SDR而启动三边均势格局变迁之路。
$ R$ {5 w- K- i+ U* ]
( h% `' ]: N5 R3 L! P6 m k人民币首先代表的是中国10万亿美元经济圈的货币价值符号,当然,对于致力于成为全球产业与资本强国的中国来说,其着眼的还有东亚、东南亚乃至中亚等地区高达20万亿美元超级经济圈内人民币的影响力。6 c: V& r- F. N
# X: X. t7 ^* d' V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和贸易体系的不断延伸,尤其“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实,人民币将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的贸易伙伴、投资货币乃至储备货币。而中国正在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工程,预计将在2017年年底建成,同时引入十几家直接参与者和境外参与者加入。
, D- o0 m- T0 l h- P% T* q
1 }$ ]9 {+ w& \# E这是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旨在为不断扩充国际行为空间的人民币提供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交易转换器,实现国内外有关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而在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中,眼下只有中国有能力建设货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
& N# } a$ |2 F z- ~: B' Z, N0 S+ e; W) ~0 m6 H4 W
目前,人民币已成了中国的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全球第五大(有时候第六)支付货币。可以说,人民币已基本确立了作为重要贸易货币的地位。看各结算货币在贸易融资中所占比重,去年人民币已超过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9 h# Y K: @; ~; }; x
' ? o% K2 {! c+ C- X3 R9 C" h在与中国贸易较多的亚洲地区,人民币已成为比肩美元的贸易货币。而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全球人民币支付数据,去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市场份额为2.31%,预计今年将占据3%的市场份额。加入SDR后,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份额势必逐步上升。# R/ q% b8 i- t0 q
7 p" A5 L# Z7 r% y. v
无疑,人民币由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与计价货币演变进而迈向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的时间跨度会很长,至少在今天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间表,从美元和英镑演变的时间周期来看,或许需要20年左右。3 a" d5 n2 c; j7 C0 e8 F6 t& j
$ n/ G0 v% G$ q* f& z( x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要从目前的不足2%升至5%的比重,大概要等到2020年。人民币由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与计价货币演变进而迈向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时间跨度,预计要等到2030年。而依照大国金融的发展逻辑,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前提条件。7 R( E1 v0 s2 Q3 q: K1 Y6 t
2 P+ j7 J& u! Y/ ?- G( I一旦人民币开始承担全球货币体系的关键角色,那就意味着在本轮较为漫长的全球金融体系变迁中作为变革动力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必须在这个进程中建成现代化金融体系与多层次且发达的资本市场。8 E1 a$ B" Y1 Y5 A9 o! Y( C
0 c' ^4 c: i( v2 V, j3 G; m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到全球的生产与贸易体系中,发展与之匹配的金融业是自然的逻辑延伸。而中国自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加快金融业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步伐,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等等,已经在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u3 y5 ^3 V6 n/ O+ X2 C" `& i$ i4 ]) e% q) m. {4 G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设计能力在新兴经济体中已居领先地位,中国推出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就是一项极具战略价值的人民币全球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该系统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业务,其上线运行是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核心环节。
5 ]4 h* r8 f# [ i+ o+ t6 M
( O2 W' _! V* D3 _$ U6 `不仅连接了中国国内银行间清算和结算体系(CNAPS)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更减少了对由美欧银行主导的SWIFT系统的依赖,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正由被动适配向主动战略设计的切换。* _8 x. H. I) S1 T$ R+ S* j
) {# k0 {, Z) o% S) `& ]) n+ S
中国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全球系统性金融机构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中国的保险机构正在不断扩充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所有这些,均显示中国正在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新兴大国金融发展路径,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 H* m0 Q+ J6 A5 L9 ?$ d0 m
' I+ ^4 f* R, ~" F- I不过,在美国誓言捍卫美元霸主地位、国际主导性储备货币的新旧更替周期可能需要20年的情势下,中国稳步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当调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而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与中国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尽管是中国成为负责任世界经济强国的逻辑延伸,也可能是21世纪上半叶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最大红利,但相关约束条件切不可忽视。$ R( e, P; [, i& N
- m; u9 G4 G8 o% I6 s5 e作为当今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美国当然不愿意看到人民币国际行为空间的急剧扩大,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都由于在上述某一方面领域存在软肋,加上地缘政治的约束,最终无法成长为全球金融尤其是货币体系的担保人。- x/ N5 e- d% A9 h
8 U+ _1 l, M) P0 Q2 A/ N从全球货币变迁史来看,无论是英镑还是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就在于英国和美国先后具备了举世无匹的生产能力、密布全球的贸易体系和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金融交易与配置中心以及相应的金融制度文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支持条件是英美两国为捍卫货币霸权而先后打造了全球性海军力量。相形之下,中国在上述四方面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尤其在金融制度文化与全球性海军力量支撑方面差距很大。. [5 W% f0 w" k2 J$ P% b5 H3 y# x
6 _6 a, I" V7 h5 o7 l1 [# d
作为独特新兴大国,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设计与执行,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制造业竞争优势稳固、贸易价值链不断提升以及主动掌握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而中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扎紧金融安全篱笆的相关举措,正是非常理性的战略安排。而这些,正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必修课。5 T( ?) G! q# F; O1 ?* v% f
4 W8 F4 u4 _ U) l+ W5 V* N
人民币在实现贸易项目下的跨境流动、资本项目下的跨境流动以及离岸金融中心的人民币流动之后,迟早要嵌入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和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中,进而成为美元的主要竞争对手。) P: P5 |) P" D" s4 s+ o! n: s
# d5 ]# h/ q- Z3 H9 o
作为美元的“高价值目标”和可能的替代者,人民币国际化将是21世纪上半叶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最大红利,中国固然要避免重蹈日元与欧元覆辙,但只要保持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性,只要未来十年保持6%左右的有效增长,稳守债务安全底线,人民币的世界图景注定值得全球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