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官方统计,2012年,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到了2015年已经占据半壁江山(50.5%)。2016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GDP的54.1%,高出二产14.7%。# `1 d! [2 }8 w; g% J* \/ ~
6 P, ^% c9 W, e+ m尽管杨师傅自己也是服务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仍然带着忧虑的语气说:"经济这样下去,怎么行?"
1 Y( U" |2 N' _( y9 E4 G" D3 T$ J9 G3 F) R8 _- p3 e1 p: c! N
专家:趋势还将继续
& b( ~$ m/ ^+ `3 l
# O6 Z- @" N0 L d' l在很多人看来,杨师傅恐怕是过虑了。服务业的兴旺正好可以弥补制造业的疲软;进入服务业打拼、淘金的,除了目光敏锐的企业家,也有大量的企业下岗职工。
5 i2 s+ `* l1 m3 p1 L. A8 F& o
& K& [: P3 B5 o- x& A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正在从一个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消费者的社会。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他对德国之声说,服务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动力的趋势,还将继续。
5 Z! ]& ?/ h9 `7 E! ]
7 Z: ~$ I6 t) l拉迪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中国)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继续超过GDP的增速;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情况可能强化;家庭用于服务业方面的消费将比以往更高;(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是更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服务业增长将会带动劳动力需求的上升,以及相对于GDP的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 A2 j) d" x$ Y- l" y1 x5 l
: O. n; p- V( \& d& G. E金融业空间大
5 n: Y+ m; Q) g' k" A( f& x0 o& n# j& ~9 Q6 e& y% Z9 `) _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认为,服务业比重增加是"好事情"。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他称在未来三、五年里,服务业比重还会往上走。
2 o" N; E7 J; m# v) l: K" G
% u5 i( t% N) s* X4 q8 X0 A茅于轼说,"其他国家的经验都是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国和其他国家比,服务业比重一直比较低。……印度人均GDP比我们低,服务业却比我们高,美国就更高了。……美国为什么服务业比例那么高?因为金融业非常发达,而我们的金融业就非常落后了。服务行业创造的财富、吸收的就业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发展。"5 o) ?) e7 t6 o* T% z
9 O' J+ f5 n" ]! z在过去几十年里, 美国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调查报告《世界概括》,2015年,服务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为77.6%。0 p- U' x) w5 }% v5 P6 n
2 z* x2 |- { c0 |7 _
看上去很美4 \$ G! @8 y; ?! _5 j. ^
$ x7 \ e5 i* q* H+ T9 u7 p
服务业的最大潜力,显然被北京看在眼里。一段时间以来,在报道服务业发展时,中国官方毫不吝惜美言。
7 q' v( M' e: Z7 c) S7 T6 z4 x+ I"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等字眼,屡屡出现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上,服务业成为政府实现其经济增长目标的希望所在。中国发改委也称服务业是"我国就业的最大容器","可夯实供给侧改革的就业基础"。/ A) Q; ~) _& [ G% l1 F
; F( t2 B1 G, p; s! n' `, G然而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专家曾林(Max J. Zenglein)看来,这是被中国政府"美化了"的图景。他认为,服务业的影响被高估,中国经济"缺乏动力,威胁到了增长目标"。4 t8 M) u8 o9 }
6 q. W- T, i: }9 |; o) t; ^这位德国专家称:"在中国的服务业中,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增长是基于投资泡沫。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的高比重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等行业动力下降。服务业本身只是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q3 @+ z5 N; w, u2 V. e. {7 J$ a
+ E2 t" ^# A: t0 V5 S4 s+ j
?0 \ K' {- R' E/ n! _
% s1 f4 t- q& b: f0 V+ w
" t$ M$ a& o5 e专家:中国金融业繁荣基于投资泡沫" W% T8 k7 `1 d; s" g" _. s
( _3 C* C2 ~* ^( D- M; {
香港"大公网"曾发表题为《内地服务业冒进,背后成因需关注》的文章。而"华尔街见闻"也在今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经济的"服务业化"分为好、坏两种。"好的服务业化是以美国为例,其服务业化并不意味着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挤压,而是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果;坏的服务业化以阿根廷为例,其第三产业比重因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弱而被动上升,并助推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8 s. F0 y# q. M9 C
s; c. \6 B+ K0 m! b2 v1 Y通过曾林的分析来看,中国的现象似乎更接近后一种情况。
! B7 V" L) @6 B0 _
# K$ b. o) r7 m; K3 [此外,这位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经济学者还称,服务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就业发动机"。他表示,尽管2016年出现了700万个新工作岗位,然而这主要是基于总理李克强建立创新创业企业的倡议。其中很多企业很小,它们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值得质疑。! \# Z. M6 U% n0 W
0 z% S# D$ P; ?9 o"最大的问题"6 g, E: z& B- B( \4 S+ I
; T( ~( Q* S# s3 ?( z1 h( y2 D对于经济学家茅于轼而言,发展中国服务业,关键在于金融行业,然而问题也在于金融行业。
- ]# R8 h0 K9 L2 g8 S4 V' j
1 Z. o2 p# k* J"中国GDP67万亿,储蓄存款50万亿,存款利息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就上升0.8个百分点。现在GDP往下掉,想恢复就要提高金融业利息。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利息降下来了,完全是搞错了。"
/ ^0 w3 [+ q6 W+ J# h' Q4 f5 E$ o9 d+ \8 v4 I
这位中国学者说,中国金融业问题很多。"国家垄断、方向错误--银行全是国家的;很多理论问题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认为金融业不创造财富,把金融业规定为实体经济服务。"
/ }8 c$ Y7 r! @( v; ^3 N. L+ P! @8 Y+ P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很糟糕",茅于轼无奈地说。"没有好的因素推上去,都是坏的因素在起作用。习近平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这个方向错了,我们要做大的是民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现在中国民企已经面临不公平竞争,这个主张更加强了这种不公平。……牺牲民企,做大、做强国企,这是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6 j. V: R+ ^: r; V/ {" {
1 ]) ]6 Y# [3 o8 \ W8 f
谁是真正的救星?! e( l5 Z/ W% I* N+ F2 |8 G
5 k# S5 l& [+ q) s- i# R2 r% g墨卡托的曾林也认为,"中国经济面临艰难的处境"。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小,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是真正地实现产业升级"--企业更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淘汰过剩的产能。
1 r8 A0 L1 P) m& H
$ o {* J. I8 L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企业裁员。曾林说,"中国政府由于担心大规模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在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方面表现地畏手畏脚"。
2 @$ U- n! {2 O" m! q0 u! ~
, }' v9 Y& ^* u$ M) G p美国经济学家拉迪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对德国之声表示,看上去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里仍在继续依赖老药方--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投资来刺激经济
& p* r# p. _% H& a$ R. I4 f/ Q0 j
) C4 m: [* I+ t(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