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大部分美国家庭都有自己的车库,每个车库都有一个电动卷帘门,为了监控电动卷帘门伸缩期间的震动情况,电动门中嵌入了一个小感应器。仅仅北美地区,就有几百万个这样的车库门,传感器也都是现成的,我们不妨想象,如果把它们全部连接到互联网上,房主可以监控自家的大门不说,美国大地上每平方米的面积上震动一下,互联网上都知道,这种网络对未来的抗震防灾是不是有作用呢?
, @8 [$ F$ ]3 l, M/ G/ b6 V& b0 W& b9 ~" i( D% d
数据外部性的价值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在不侵害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挖掘这种外部性,将给全世界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2014年8月24日凌晨3点多,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了6.0级地震。美国的两大可穿戴式设备运营商Fitbit和Jawbone都在次日发布了他们的大数据分析。数据表明,在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有93%的手环用户在3点20分被惊醒,其中约一半(45%)的人在地震之后就没有再睡着,惊醒用户的比例随着距离震源的远近而呈现数据上的规律,这些数据惊人地再现了地震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如图4(旧金山地震后不同地区佩戴Jawbones手环用户的反应)。可穿戴式设备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监测、改善个体的健康,但这些数据加总到一起,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效用,它可以知道一个地区的人是否集体在失眠、集体在焦虑,甚至一个晚上总共翻了多少次身,这些数据,将会怎样改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又将怎样应用到商业和社会治理的领域呢?其作用自不待言,但目前却没有定论,想象和探索的空间非常巨大。* q) n5 `: e/ M5 i( E, T' r
% }5 x! J5 ~6 h" A+ z: a
" h4 k, u8 Z9 u3 j9 R8 l& n% r, u" b! H3 T; K0 W: B
, i9 z a5 E# a& ]0 T
8 S7 n( ^% B$ @' Y' T/ g8 }9 a) O* [7 T0 \- G& T7 o2 @
我们再来看看金融领域。这一两年来,很多个国家都出现了P2P借贷平台和众筹平台,即互联网金融。所谓的P2P借贷,是指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不认识的陌生人申请贷款,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会收集大量和借款申请人相关的数据,通过算法和模型,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为贷方提供参考,而贷方,也可以在平台上通过数据搜索,把钱借给自己认为条件理想的借款人,整个资金的流动可以完全在互联网上完成。+ w4 |* h) G5 E8 p0 a
* }& d9 Y# B/ P# v+ K+ ? 而众筹,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募集资金,甚至可以为一个新创的公司认购、分配股权。其本质上和P2P借贷一样,都是利用互联网完成资金的流动,只是众筹的目的不同:众筹以项目为导向,包括商业或者公益项目,是一种融资行为,而P2P以个人和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是一种借贷行为。0 j# j9 G$ [4 L T/ H- ?" ^ u
- T3 e P& R$ T, g. w p/ K 美国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从2009年4月上线以后,已经为十万多个项目成功筹集到近10亿美元,在网上投资的人员来自177个国家;英国的众筹网站FundingCircle,曾经创造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两个8万美元项目融资的记录。
, [* n" p7 J1 w1 }
7 [( V: Y8 Z" |9 _ 可以看到,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作用,P2P借贷和众筹可以把原来个人的闲钱以及投资不科学的钱变成活钱、聪明的钱,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满足个人和小微企业投资和借贷的需要。金融市场向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命脉,其活力和效率的提高,毫无疑问,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 s! o6 G6 I0 x5 b) C
. ?6 s8 I/ b$ `. Z 教育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革命,在线智能学习平台“慕克”(MOOC)的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大规模普及,未来的学校,不会局限在钢筋水泥的教室,而是在云端,一位老师上课,可以数十万人同时听讲,云端还可以发送为个人量身定制的学习软件,加上学习者在新媒体社区的实时交流、协作和互助,传统学校的局限性将被突破,人类知识的传播将更快、更深、更广,这将极大地缓解很多国家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 j I- \# z3 i
8 Q; h- z5 C$ B. T0 K9 _# [. o 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万物互联,将和传统人人互联不一样,它不仅可以加快信息的流转速度、增强人们的生活愉悦度,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拉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为GDP的增长作出显著贡献。其中的关键是“云”,万物在云互联,“云”在未来必定成为产业、公司和组织的业务依托,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将不亚于工业时代的“电”。就像水、电、气一样,“云”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命脉,也将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须。3 J, ~ a$ c; ?. v3 j5 m
: g2 C" V# K2 U; i' O$ w3 {4 E 回到考恩的这部作品,他的主要观点,最早发表于2011年。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没有预见到信息技术领域的这种快速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9 H; u, C) _+ ` Z) f. ^' w
- {+ t6 d8 v# t4 ^4 e# m( k 后发优势:中国的机遇# W" O3 I0 t9 O0 z# w! N6 L
* R9 O! g2 p8 y- Y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无论沿着任何路径奔跑,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迟早都会遭遇“大停滞”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样理解,美国作为全世界技术领域的先行者,较早地触碰到了“大停滞”的周期,这个时间点,根据考恩的观察,是在20世纪70年代。此后,美国民众的年均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都徘徊不前。; l- H2 t1 x5 ]- N
@/ `: X( D) b2 @" u A! b3 G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却是另外一幅图景。
9 P8 i/ u, W# U5 B- P' W9 [" L& S# g9 U; n+ o9 K; [
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把这个古老的国家带进了一个高歌猛进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图5(1978年以来中国GDP数据)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2002年,中国的GDP突破10万亿元,2010年,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超过日本的 5474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回头看,从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这1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 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
W( v" n4 c8 }/ l+ N8 s! X6 u: m1 e
+ R0 R7 p+ p1 e i# g5 Y 随着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国民的年均收入也在大幅提高,由图6(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农村居民年收入变化)可见,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变化基本和 GDP的增长保持了同样幅度和曲线。我们再按本书中大众收入中位数的口径来考察,还是发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即使在2012年、2013年这最近两年,中国民众收入的中位值也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见图7(2011年至2013年中国居民年均收入中位数的变化)。0 Z: r* O. n5 F3 e' U* _- w9 t% t
3 I7 Z2 H( F5 F9 D; Z, l5 F! p( h# u- n7 e6 d6 R* k$ w v! @
可以肯定地说,美国从1970年代开始遭遇的大停滞现象,在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但根据经济规律,它应该可能在将来出现。事实上,2014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2014年10月,世界银行把中国经济增速从7.6%的预期下调到7.4%,并认为2015年其增速还将继续下降到 7.2%,1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期还更低,该机构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为7.3%左右,2015年将下降到7.0%。1 v \$ @% n8 i4 K9 f2 Q6 E
% ~, X! h" p e4 _6 Q, M4 ?1 h 那这是不是停滞的征兆呢?
- w- A( o# t: e6 F# m
" w" q, {" P; f- Z; E 大停滞,会不会击中我们的东方快车?
. r3 [4 P5 u- o( t; t$ N8 F: z8 l. k7 C& R
我的回答是,不会。我相信中国将跨越这一轮大停滞,而且,美国发生的这波大停滞还为中国提供了赶超的机会。
5 T) T/ c: l2 x9 a$ S; n* Q6 D2 s7 u; x4 t% V! q6 e" _
原因就在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已经突破,产业互联网的创新正洪波涌起!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波创新,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不是原生的创新,即把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改造我们所有的传统产业。
+ q3 ^1 \( f& t3 ?' P: [& m# \# c! E4 V: T, l. p! Z/ X
应用创新,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把“1”变成“N”,而不是从无到有,把“0”变成“1”。在这股新的应用创新大潮中,即使和美国相比,中国也没有明显的劣势。
) h% }8 d+ v7 S5 }1 m" ]0 q3 P. }
' u5 b! l( F9 Q4 n, J5 `8 [ 不仅没有劣势,如果拉长历史的视野,中国甚至还有优势。1 l D- h. g* H: i! O
+ ~' w5 W, g# P, r# x0 {4 c4 h9 p d) Q8 m! |& O2 o* T
* e3 e( w; H; L3 ^3 L6 F;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