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被称为“软实力之父”的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指出,“美国世纪”并未终结,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将难以取代美国,但美国需要调整,以适应中国崛起的变化世界。他对中评社表示,对美中能够合作处理大国关系感到乐观,中美之间未必要引爆冲突。$ i6 \. C8 t0 [* S
约瑟夫·奈最近出版新书《美国世纪结束了吗?》。21日奈在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学者中心”阐述书中主要论点:“美国世纪”并未结束,美国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方面的主导优势在长时间内无它国能够超越,世界并未进入“后美国时代”,但力量对比确实正在发生相对的变化。在一个美国优势略有减少和更加复杂的世界里,美国需要做出聪明的战略选择。“美国世纪”至少还会继续几十年,但这个世纪看上去将与“美国世纪”概念1941年提出来时非常不同。0 n$ ~1 r E5 j) d
# B/ K! ^- a, q4 t 约瑟夫·奈主要从“美国是否衰落”和“中国是否超美”两个方面阐释他的论点。在“美国是否衰落”方面,奈指出,衰落分绝对衰落和相对衰落两种。他不认为美国已经出现“罗马式”的绝对衰落,因为不管是人口构成、社会文化,还是经济增长、政治体系,美国尽管有很多问题和挑战,但并未到持续恶化和腐朽的地步。他承认,由于“世界其它部分的崛起”,美国的相对优势在减少,但目前不管是欧盟、日本、俄罗斯,还是印度、巴西、中国,没有哪个能对美国构成全面的挑战。% X/ V' ^+ |$ U2 o2 S. p
# ]8 B1 M5 V/ S( @. F3 C 约瑟夫·奈的新书重点论述中国崛起。他显然不同意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的“21世纪属于中国”的说法。他认为,中国在经济、军力和软实力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3个方面,都还远落后于美国,中国的政策主要还是专注于区域和经济发展。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竞争者。
+ ]1 N" G% j0 I0 N4 ~; Z$ _2 V9 H, o& Y8 V( n3 m
在经济方面,曾在卡特政府中任助理国务卿的奈指出,中国经济绝对总量在2030年之前,按照汇率计算不太可能超过美国,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放缓势头,中国模式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陷阱还不确定。在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人民的政治参与感增强,中国还在探索民主参与的方式。如果中国社会出现重大动荡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即便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人均收入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
6 a% S9 {- y" H& c; A5 V& P7 r3 c) Q) G6 M" D( A8 a
在军事方面,曾在克林顿政府中任助理防长的奈表示,美国目前的国防开支4倍于中国。到2020年,中国军费开支可能达到美国的一半,到本世纪中可能接近美国,但美国的现代化军事设备存量相对于中国仍有10倍的优势。中国军队仍是区域的军队,而不是全球的军队。不过中国军队虽然还不能与美军并驾齐驱,但它持续投资于先进武器,增加了美国在中国近海进行任何干预行动的代价。7 U9 y" Y2 q* \: p" {
% L) v4 R# z) r$ g V# h# E b 在软实力方面,号称“软实力之父”的奈认为,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影响力和公民社会的不足。而民族主义的兴起阻碍中国在对外政策方面做本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妥协,也对冲了软实力的扩大。$ G- x0 w3 H e/ F
! X1 i% w+ q/ K S" e
约瑟夫·奈引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对他说过的话:“中国有13亿人的智慧可利用,美国则有全世界70亿的智慧可利用”,指出只要美国自己保持开放,不要采取反移民、反贸易等愚蠢政策,美国就会处于中国难以超越的地位。他说,美国不愿陷入既有大国与新型大国的冲突,中国没有这么快超过美国,使得美国还有时间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不必陷于恐惧之中。他以亚投行为例表示,美国应当欢迎中国拿出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建构全球利益,建立让外来者参与并保持透明度的金融机制。聪明的外交政策应当有自信地说:是的,让中国带来全球公共产品,不要这么担心中国崛起会超过美国。( }: S V2 W0 U' g# K7 h
8 M* z, u; a' Y& H
中评社记者问:在中国强势领导人习近平治下,美国能否与中国合作,妥善处理国际秩序?奈指出,习近平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美国还不知道特别具体的含义,美方希望习近平9月份访美时,能够对此加以充实(put flesh on the bones)。, Y o7 d+ G3 g; Z
. g1 Y' n: P4 }9 [/ a
这位美国政治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对中评社表示,他个人对美中合作的前景感到乐观,相信美中不会引爆大国冲突。他认为美国“现实主义大师”米尔斯海默关于“中国不可能和平崛起”的论调是错的。他说,现在的中美关系不同于一战之前的德英关系,中国也不是前苏联,但人类总是会犯错,中美要避免重蹈覆辙,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w& g( _5 h: N$ r4 H# U
% y! t, U3 S1 b- O- J: c)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