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华尔街日报 刚刚过去的一周使人们领略到了全球经济版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1 g8 E. {/ ^7 T: ^1 ~4 k+ ]! @ 六年前,美国还笼罩在金融恐慌中,欧洲也被无辜殃及,中国则是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引擎。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已开始高歌猛进,其新增就业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正挣扎在经济放缓的泥潭之中,欧洲经济仍在逐步企稳。
; P8 b9 Y# i5 K |4 q8 C7 ]2 ]6 L4 W5 n8 v& f/ {, Q- x
象征这种转变的是各方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信号:美国上周五公布的强劲就业数据增大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今年内上调短期利率的可能性;而中国央行上个月再度宣布降息。
* R0 ^" P4 d/ \9 V
2 C% u5 p+ J; A& D3 m% z 中美之间经济前景、政策策略的差异性预示着金融市场也将余震不断。譬如,美元有潜力继续走高,过去一年中,美元兑其他一篮子货币的累计升值幅度达11%,兑人民币累计升值2%。4 R7 w/ w% W& O' K2 V6 g( x0 ]1 a
+ i) o4 x( P5 J, @( q( x* r% _9 C
这样的背景令人不禁提出一个大大的疑问:更加强劲但仍被危机削弱的美国经济能否像过去几十年那样推动全球经济前进?
- g# o b. \8 W" z4 i5 E9 J5 o& \' U6 \
由于当前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过去要大,因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无疑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比以往更大的影响。但美国经济的改善以及欧洲形势的趋稳将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渡过中国问题带来的难关。$ `5 @- X: W) I9 _+ j" n
: c+ g; u1 j( x 这一前景的核心是:全球金融压力的格局发生改变。( h! U9 h8 ]1 I4 t5 d8 ^9 C: I8 G8 S
* }0 W! F, M- |$ L# ^
美联储官员上周四表示,31家大型银行通过了美联储对其财务抗压性进行的年度压力测试,意味着它们拥有足够多的缓冲资本,能够经受住再一次经济衰退的冲击。这是自美联储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推出压力测试以来,接受测试的银行首次全部通过压力测试。: ?( M2 k1 F2 }, c, o
: Z+ E/ }, S% y 随着美国金融机构站稳脚跟,信贷规模正在加速上升。今年2月中旬,美国银行业的工商业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2%,与此同时,房地产和消费者贷款也出现增长,现金持有量增速放缓。
; G, m- D R0 ~+ R, z# R
7 E, m5 T( g' i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则下调了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增速预计仍将高于大多数其他国家,但增长动能明显减弱。中国经济去年的实际增长率为7.4%,为近25年来的最低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至6.8%。; _& O4 h r3 h. j* F o% a
1 ?. G: U Y/ n! `% u0 }% r 此外,中国经济的问题也反映在一些以大宗商品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命运中。俄罗斯与巴西经济均处于或接近衰退。
3 S( `8 M' n9 y7 g9 w
- a2 s$ y2 `, s6 Z( ~, B 中国政府任务艰巨,既试图在短期内提高经济产量,又要推进经济改革,而这两个目标可能会发生冲突。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并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域。
" m: Z F) C8 f( w
( |$ U: e) z1 F; d# l# h# L' k 北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时值正在迅速老龄化的中国社会亟需更全面的社会服务、更好的生活方式之际,这种政策偏好使得决策者手中有吸引力的选项变少,经济增速减缓,政府预算更紧。! k# j% O. k4 ~7 E. n$ S
& j' B7 v7 H0 a( E) b0 B+ L 在中国举步艰难之际,欧洲表现出一些改善的迹象,这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前景方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R w/ w$ J8 B: T5 D
" [' G; @% Z/ Q6 b- f 欧洲央行上周四上调了今明两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这一迹象表明,该行对欧洲经济正在立稳脚跟抱有信心。过去五年间,欧洲经济一直是全球经济中的“麻烦点”。欧洲央行将于周一开始实施一项规模逾1万亿欧元的刺激计划。欧洲央行认为欧元区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高于2%。
; k$ J: P+ [% H8 Z) d5 N- {; L8 b* a8 q, ~5 D w. Q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布热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如果欧洲的经济增长率真的能够达到2%,那么对全球经济、对中国来说都会带来很大不同。(Jon Hilsenrath / Mark Magnier)
& m+ k6 f& f. A5 y$ J- i0 G, s6 [3 I( J, o/ h6 F% L) Q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