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 V, x: C L- [0 E
- R7 n0 r) ]. E/ k1 A) f, ~
以李家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操纵港府政策,严控香港的土地供应。6 w" b' A# |+ _/ O3 q- u
迄今香港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到10%,这就一方面造成了房价地价比天还高,另一方面也拉抬了人工成本。
# f& y7 a) a( R1 u0 f畸高的营商成本,让大部分工农业企业关门大吉。
* r" i- o' P A, |! u: Z! {7 p ]8 J* K9 z/ O2 k
至于零售、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则大多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乃至香港有“李家的城”的称谓。类似“自由行”等中央给香港的经济蛋糕,好处基本被控制了零售、酒店等产业的财阀拿走,普通民众所获寥寥,却承受了人潮拥挤、物价抬升的弊端。; q1 |; Y3 P+ p; E% i
) ]7 ^/ r$ h7 _! ?' S其结果可想而知? j) ^1 [: b0 D( A" @$ C
占人口80%的香港中产和底层民众活得太苦,自然就把气撒在港府和中央政府身上。6 o8 F% e) x0 \: O2 v# W, r. R# s
- a4 z O: V- c8 z5 n& M4 p要说香港为什么会衰落,就要先说香港为什么会崛起!
& g# w+ \# X, z2 l5 N. L
# N0 A* z4 [) j' z3 [总结成功经验这种事情,向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个解释。
6 P2 g9 [' g" w) s( a, W. v9 x不过一般认为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 Z) H9 O) R9 U* j7 y8 h7 p1 z
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
$ ^, A6 {, ]( N% i( w5 R2 D! N只不过这样的好机会,之前之后都很难再找了?5 Q! |" f2 s. g6 M0 [8 J- _
$ ?8 ?4 [# s( `, ^. J
# X/ t# y! o# |) }; j
首先,让时光倒推回1840年。$ L) Q, q- t" p4 [) V" l
从英国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鲜战争爆发,中间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
9 d; M: e& h G1 c
/ [' R4 r& P+ |3 p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
9 u& R0 @0 P8 @$ l1 w3 m1 H% i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 C: ]+ T' p+ R. J5 [
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O) D) @- I. O, s3 k7 K$ B
8 _4 z" t+ N+ d6 o* Z' X2 e2 b; k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年轻的新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 T9 v) u( I" L% H I
不过,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不便,因为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
P7 V2 d; m! X/ O5 V8 ~& e, G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资金和技术。" I2 N- Y: @3 G
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西方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酱油的份了。6 O6 O' u7 a. G" g% ?' ^
! I6 ?& |. v; h0 F" s& E( ^: ~1 P `* E' W* I/ V5 ]0 A- |: ?0 P
真正的转机,起于中苏分裂!4 }: F. {4 z! `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小。" F O/ z3 N( A5 X3 Y
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
% j. H. u! G# v% n+ {" @: u) w8 ~, Q: K, N' ]3 D+ q
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西方,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 D. z5 S7 P/ |" x8 O% y
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
1 K" y. F- d+ @2 D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 ]' W3 w# A6 f6 V% S
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西方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 B3 o8 R: h8 k3 e7 y7 b6 A7 U
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z! x1 Q% s) V: {
$ [: F9 @8 u4 F6 T- y
然而,尽管中国大陆已经定下了对西方开放的基本政策方向?
* K: `& q* X" p) f3 _) D但在实际操作中,开放面临重重问题。0 g K# ^" O/ r7 J
# o5 e- V2 n! r$ [( P. a中国的办事规则和西方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西方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4 y* o& T; m) N- q5 ?
种种麻烦导致中国对西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3 R7 J* C4 G2 w5 H- f
0 y; f9 b5 a( i' {) B# Z8 c( \
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
: T5 n* C) A% M# f/ A- P8 K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最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和香港间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人员、贸易往来。0 {, l( d4 E/ z9 }# q
香港人也熟悉西方,毕竟是在英国统治下渡过了一个多世纪,他们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
7 h' B2 R3 O3 Q& \) j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西方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7 C' z$ n. E! q5 O1 }8 U- j
3 E0 Q% @( i: t& T. C! G3 Z
3 {/ W) L& l9 t5 R% F% f) A; Q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 @0 \* A1 Q: G. J& O3 n7 ^+ ?
5 C: J$ N( o9 f: {3 M. f* Y
从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与台湾间的人员物资往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 n9 ~7 F' g7 }' a' x2 X' ~依托大陆,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
( d0 c" G* {, K' }1 g7 x, _+ h/ W( @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 x6 W1 l+ N% k( h3 B- g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
; W; Q! _% U( X$ y这同样得益与中国市场:来自西方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大陆,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 _- B2 Y. D" {4 I+ a; E
V1 Y6 T$ K8 V& x
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质上讲就是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 q" s7 h2 [9 J' x2 A3 \
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1 X9 D/ }! F3 M2 }# D, ?9 v! R
* a# O9 k4 Q! \+ z+ L Z: L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 G8 C% W; g+ c& U
+ Q6 u/ K+ A5 M$ J: @
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政府无能。! Y. ~ j- c! ^9 ^5 n& i
这个理由不成立。( e% Z. I: J, ?/ t2 r+ Z! n" J
t# y7 E7 m4 V# h$ Y7 [
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特区政府并不比港英政府更无能。
# ]6 m2 K* S8 ]' l4 j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台湾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9 ]/ ~% R; X6 i/ J$ d
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
# N# [$ ^& n- A; N- D6 A4 @1 n/ G' p2 j5 v
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西方直接交流的不畅。
6 q8 T, M9 ]$ h& q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Z( s A. {" j8 c
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 ]" @; _4 ^% a0 |" N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R$ g( Y* I: e1 H2 u! |
% J- c$ ~1 b- u. a
当然,我们不是说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 A8 x8 h* ?0 G% A: r
只要寻找到新的金刚钻,当然不担心没有新的瓷器活儿。3 O* \" _% E1 a1 J, ~
! u. b* R8 [$ s# b: [9 {7 S
用公司的转型来打比方:同样是做摄影胶卷的公司,面临数码照相技术的绞杀,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就是一好一坏两个转型。. b6 p1 h) W# b% r9 [( q# s: A8 R
( Y( Q9 g' j+ M& K0 g$ Q
富士依托化学制剂方面的基础,转型做化妆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业内的一个巨头了。9 ?' _8 m5 h) \& ^
而柯达选择向印刷出版业转向,偏偏这也是个被电子信息产业挤兑的夕阳产业,于是柯达转型走的举步为艰,最终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一网打尽。
* k% z! j; h g, {: A3 }
9 u0 Q2 d# u7 K, d3 {/ c7 g香港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达?
2 W- G! g( a7 E: b$ n8 G8 w) E! L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
" V) O! g' V; M/ R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9 U! p; A) [/ a+ K
: u, @( U$ O% }+ M
; r/ o) O, G8 b& y首先说,所有低端产业都没戏。
1 I, `9 R7 e4 d" f4 ~3 }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
4 s/ l4 u9 c' n8 U, Z李老板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各国产业升级路上的第一台阶。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产,操纵香港的土地价格一路飞升。
! \( _4 @2 c- E. E% g$ ~8 }+ k7 J! l
" g8 L1 W- N! `3 |# W: J+ \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 T+ Y) y' X6 Z' G- O$ e O
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
1 O. g" D9 A! ^4 @: A# u/ O" l4 t7 Z" F& s2 v' u" P- A0 i
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路,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业。7 B5 K x$ c; ?/ N0 ^! @: w
) M/ F& Q1 y( I, o5 E, d2 S8 \第二个因素是,必须是不易搬家的行业。' f& M4 a+ ^, G9 r. y' [
今天的大陆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大陆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
, s" l2 l: X0 k0 e8 u7 A0 T% o; D' s7 q0 _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当年红极一时的影视娱乐业。- p5 v5 r) |; S5 ~ z
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大陆拍戏、走穴。
" a% J4 A' Q" k5 k4 |! k香港发展成什么样与他们何干?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早就没了九十年代在大陆市场一统江湖的气势,就是因为人脉资金都早已流向大陆,乐不思蜀了。9 X% O( e1 T+ f1 ~; [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产业必须能够吸纳相当可观的劳动力数量。
* [. s+ B. g$ i( \/ Z: Y1 }2 |2 k毕竟,香港是一个800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7 z8 O/ c! ]5 u7 `/ B; R
没错,还是房地产业。* e) ^ ]* a: K* w& B# g
李大富翁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
0 O5 @4 D* W; M: G, d, e4 g- B$ p1 K8 t
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1 s; h! P& L; _- x; b) N6 |2 \- G2 T/ ~% {6 b$ A' x5 V, x: n S
" h* K' J& S: e5 a4 y- a S
; d9 B$ U' c4 p" q P- g1 _4 M
- y' S* S% Y7 ~# }) T*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