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海量的小额红包代替原来祝福短信,成为中国人最时髦的祝福方式。
`0 Z" H) y, s* P9 ^% i. G& P& d5 k) `, A2 z, P" C
总说中国缺乏创新,今年除夕这个魔咒打破了。微信,一种比微博更限制交互范围的社交平台,突然联手中国最过气的平台——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一举夺走了一大半中国人的注意力。当然,这对露水夫妻中,央视是个俗到不可救药,又被政治绑架的戏子,微信给它拉回的一点人气根本挽救不了它沦落为政府自以为是的宣传工具的颓势。微信拉住它,不过是为自己以发红包为主要手段的纯商业战役系一根政治安全带。鉴于微博的前车之鉴,这根安全带太重要了。 K: n# a% y5 k
* A8 }$ s }) P# C8 ^0 `& @! ]
发红包为何不够安全?倒不是因为它助长了拜金主义,而是因为其背后的金融收益乃中国金融业前所未见,并必将直接冲击国有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巨头,这显然要看当权者的脸色。当微信上海量的小额甚至微额红包代替原来的祝福短讯,成为中国人最时髦的祝福方式,仅靠由此积聚的巨额资金的次日到帐时间差,就可以赚到巨大的财富。 n1 p1 I x) d( \4 m
. V8 ~% O' y, z+ d4 e
当然,这是合理合法的,微信和中国公众两厢情愿,政府也没有异议。但是,有人由此大赞:哪个国家能有如此创新的形式、如此海量的参与者,形成如此浩瀚的移动互联网讯息流、人流和资金流?仿佛由此观之,将来的寰球,必是黄种的世界。可是,我从这个“红包照耀中国”的盛景中,却感到不安。# q2 ~+ X( \' K5 i' V
; n, n! V( W- q6 m3 G8 W 首先,红包虽在传统文化中有渊源,却长期表现为象征性的非货币形式。红包达到有实质经济意义的金额,不过是改革开放激发巨量财富和逐利动力后,中国人际关系中相互攀比而生的“新民俗”。国人从“存革命,灭人欲”到积极求富,本无可厚非,以有限度的金钱表达感情,也非礼崩乐坏,但随着整个国家一面日益生出醇厚的暴发户气息,一面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红包早已向大额发展,以一种涂脂抹粉的“大气”强装豪爽和亲密,成为中国人婚丧嫁娶给亲友巨大的社交负担。在医生、教师和官员身上,红包则直接变成全行业、全民性的贿赂,摧毁一切职业操守。
% s$ m- ~* ?! A0 t- W* C3 S3 p$ m2 ]1 q% A8 `
即使认为小额红包可以与大额红包绝缘,仅作为情感工具而良性保持,也不见得是好事。近些年,中国许多家长有意教育孩子懂得自强自立的重要,借鉴西方教育,希望孩子通过适当家务劳动换取零用钱。然而这种家庭制度在全家亲友越来越大额的“压岁钱红包”冲击下毫无机会。对孩子来说,只要过年过生日,就能无条件得到大额金钱奖赏,谁还愿意劳动?很多孩子对亲友平时吝于感情付出,收红包却有如收税一样天经地义。即使个别父母根据孩子表现增减奖赏,也很容易被更多亲友的“大气”化解。因而,即使象征性的小额红包,毕竟也是货真价实的货币。感情的象征也只能货币化,这是什么民俗?中国佛教的货币化信仰还不够讽刺吗?
. o+ P0 I. U6 i
: y3 L5 t' e/ p# n 其次,这次春节红包运动实为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业的营销狂欢,虽有创新色彩,但在世界互联网业中新出花来了吗?其规模当然堪称惊世骇俗,可这也不过是任何人口大国在这种收入阶段必然具有的规模效应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创造依靠“人多”的奇迹,很稀奇吗?还有多少人类发展程度可以靠“人多” 来实现?
2 t/ m4 E6 R0 f3 B* j' b% ^4 {4 A, z9 y
的确,如果不是货币化,在微信等移动互联新媒介只传递非物质的感情象征,人气一定会弱几百倍。我们不必排斥小*怡情,小赏调情,但红包运动至少对中国社会正处在“谈感情,伤钱”(“谈钱,伤感情”的反语)状态的人际关系是反向推动的) r3 a- e" h! H7 X2 Z7 Q
) B- J' b0 u; h) B" |; _: t9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