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美国非移民签证] 来自中国各个行业的投资正席卷美国各个地区各个角落

[复制链接]
钴蓝 发表于 2014-8-13 02: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琪斯特郡最近迎来了“中国热”。山东泉林纸业集团今年六月宣布,将在这个郡投资二十亿美元,建造一家现代化的造纸厂,五年之内为本地创造两千个工作机会。之后,维吉尼亚州的州长麦考利夫亲自率领代表团到了山东泉林的总部,回到美国后在媒体上大大地将泉林的环保技术夸了一番。州长又发声明道:“这个项目显示了维吉尼亚州在吸引创新企业上引领潮流。         

  ​泉林的工厂是迄今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新开发投资,也就是美国人称的“绿地开发”(Green field development)。过去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比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都不是新建企业。是什么吸引了一家山东的地方企业来到维吉尼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郡县?在作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双方有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当地的人对“中国人来”怎么看?是不是也怀着八十年代出现过的那种对“日本人来了”既高兴又抵触的心情?

  八月六日清晨,我来到琪斯特郡中戴维生的办公室。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泉林和琪斯特郡是怎么联系上的?            

  “那是个非常好的故事,”戴维生骄傲地说。“整个事情是由一位叫做Jerry Peng的先生开始的。他到维吉尼亚接受教育,之后在全美国寻找机会。可是他了解维吉尼亚。像通常会发生的那样,你找遍了天下,最后却发现你的后院是最美妙的地方。”

  这位Jerry Peng就是彭志远,原来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毕业于维吉尼亚大学商学院,后来到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投资银行当过高管,如今是泉林纸业的美国部总裁。

  戴维生说,彭志远最后选择琪斯特郡,就是因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运输方式”。套句中国的古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数种因素缺一不可。琪斯特郡就在维吉尼亚首府里士满的近郊,紧靠南北通衢95号州际公路,铁路运输也非常发达。更重要的是,詹姆斯河从这里流过,给本地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要知道,造纸业靠的就是水。另外,这里的能源也很便宜。泉林纸业选择的厂址在一处名为“詹姆斯河工业园”的地方,旁边就是发电厂。

  泉林纸业选定琪斯特郡,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出生在台湾、曾经担任过维吉尼亚州商贸局长的郑叔霆告诉我,本州内好几个郡的政府都给泉林提供各种便利,包括土地、能源、运输、原料等等方面的补贴和帮助。琪斯特郡之所以最后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努力。的确,戴维生本人就为这件事到山东跑了好几趟。

  事实上,泉林选址用一年并不算长。我见过不少中国来的投资者,用了数年时间还是无法作出决定。最常见的误区,是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缺乏了解。

  在中国,权力是向上集中的。政府部门越大、官员级别越高,就越有发言权与决策权。而美国却是个分权的国家。尤其是在经济上,美国宪法不允许联邦政府直接干预地方经济事务。只有州际间的经贸事务联邦才能插手。于是,那些到首都华盛顿各个部门的办公大楼来找门子的中国企业和投资家,往往只能空手而归。

  州一级的经济发展部门比联邦的影响更大,因为州政府可以去牵线搭桥。郑叔霆说,在他担任商贸局长的四年中,每年他都会到亚洲去至少两趟,利用自己能够讲中文的便利,和大批中国企业接上了关系,给维吉尼亚拉来了多笔投资。泉林这个项目,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的。戴维生也证实说,郑叔霆为促进这笔投资做了许多工作。

  然而,真正能够对企业有影响作用的,却主要是县市一级的政府。只有地方政府能够直接对本地经济发展负责,而地方政府最直接接受本地选民和居民的监督。在泉林投资的项目宣布之后,本地有一些居民立即提出质疑:传统上,造纸厂对水源污染特别厉害,而且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州县政府环保部门的官员马上出面去解释,说泉林的技术不会令造纸厂发出“臭鸡蛋的味道”。

  尽管州和地方政府都对泉林的投资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但生产的申请仍然要经过十八个月才能获得批准。此期间,政府方面数个专家小组将对环境、能源、原料等各种问题进行仔细评估。

  根据戴维生的指引,我来到了未来的厂址。这是詹姆斯河畔一块平整的土地,原来是个五百英亩的农场,上面稀稀拉拉地有几片小树林。维吉尼亚有大量的农业用地,价格从数千到万把美元一英亩(相当于15市亩)。如果农业用地转为工商业用地,价格立即就会翻数倍。改变土地用途很不容易,当地政府要举行公众听证会,获得民众支持。尽管工商业用地能给地方带来经济收入,但是许多人宁可图个清静,也不愿意自己家门口车来人往。所以改变土地用途的申请不时会遭到地方上的否决。各地方政府也会选择一些不太影响邻居的土地,开辟工业园来招商引资。詹姆斯河工业园就是这样一块土地。虽然泉林的设厂还没有最后批下来,建筑承包商已经在这里开始了测量、计划等工作。

  在州和郡两级政府中听到的都是对这笔投资的赞赏,当地的人民到底怎么看?尤其是那些历来不太和外国人接触的蓝领阶级有何感想?我灵机一动,驱车来到当地议员的竞选总部。在那里帮忙的,经常会有一些毫不犹豫地发表意见的失业者。果然,我在总部外碰到了一群在那里帮忙搬家具的中年男子。

  聊了几句,熟悉之后,我问他们有没有听说过泉林的投资。多数人都知道。

  “你们怎么看中国人的投资?”我问。        

  “中国人把我们工人的饭碗抢走很多年了,现在他们给我们提供工作,太好了!中国人能做到,华盛顿却做不到!”五十岁上下的丹尼尔说。他嘴里的华盛顿,指的是联邦政府。

  琪斯特郡有大片的农业区,但那里却已经有很长的外国投资传统。戴维生介绍说,日本人三十多年前在那里开了一家面条工厂,如今生产了美国市场上百分之六十的面条。欧洲人、韩国人的大规模投资也有好几家。

  戴维生的名片就反映出了这里的国际化。除了中文之外,他还有韩文、日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的名片。可惜我走得有点匆忙,忘记了一样要过来一张。

----美国之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钴蓝 发表于 2014-8-13 02: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腿之都看并购






     退休工人,自1996年开始为该镇居民。他在开始时对收购事件极其愤怒,但后来也接受了。他说:“不是因为卖给中国人。不管卖给谁大家都会很愤怒。不过过了一年,几乎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只有三家中国人搬来了,我甚至没有见过他们。”(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这位曾经上过越南战场的陆军退伍兵,在街上公开挎枪行走。旁边蓝白色的旗帜上写的是支持拥枪权的口号:Come and Take It,这是美国革命流传下来的口号。该口号更早来自希腊与波斯战争中领导三百壮士的斯巴达国王。(美国之音龚小夏拍摄)   ◀


  “再往前面开两英里左右,就到了那盏灯。从灯那里向左拐,你就能找到访客中心。”超市的一位女店员对我这样解释。

  按照她的指示,我在两英里之后果然看到前面有一盏红绿灯。左拐之后,马上进入了这个小镇的中心。我这才了解,为什么那位女店员不是说“一盏”而是“那盏”灯 - 因为这是维吉尼亚州的史密斯菲尔德镇唯一的交通灯。

  其实问路有点多此一举。在美国旅行,只要是到小城镇,在GPS上打出“100 Main Street”就准能找到中心区。如果这个镇只有一条街,名字就会是“Main Street”,有点像我当年在湖南下乡的时候农村人说的“街上”。在美国的政治语言中,人们常常会说“Wall Street vs. Main Street”,形容的就是华尔街的富人与普通工薪阶级之间的对立。

  别看镇小,名气可不小。这个镇在美国有着“火腿之都”的声誉。史密斯菲尔德火腿,也被称作维吉尼亚火腿,被认为是火腿中的王牌。1942年10月二战期间,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访问伦敦,给英国首相丘吉尔带去的土特产中就包括维吉尼亚火腿。几天后,丘吉尔给罗斯福总统去信专门提到:“我对维吉尼亚火腿深爱之至。”

  史密斯菲尔德镇地处维吉尼亚州的南端。从殖民地时代开始,这一代就是著名的花生产地。这里养的猪也是名种,肉质瘦中夹肥,据说都是在田里拱花生的结果。这里生产火腿的传统,已经有三百多年。火腿做出名了,成了本地特产,外面来模仿的人也越来越多。1926年,维吉尼亚州议会专门立法,不允许其它地区生产的火腿采用“史密斯菲尔德火腿”这个名字。1936年,卢特父子创建了史密斯菲尔德肉类公司。该公司特殊的熏制程序与配方令史密斯菲尔德火腿名扬海外。这个小镇很快被人们认可为世界火腿之都。史密斯菲尔德肉类加工公司也随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这些年,公司养的猪有十二万头,每年屠宰二十万头猪。这小镇上的家家户户,生计难得与公司无关。附近的一些州,如田纳西、北卡罗来纳的养猪户也将猪送到这里来屠宰。在火车运输发达之前,许多猪群是像牛一样被赶来的。赶猪的人却自称“牛仔”而不是“猪仔”。

  2013年五月,一条新闻在这里引起了社会的地震:中国的双汇公司将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肉类公司,成为迄今以来中国公司在美国最大的一起并购案。这个人口大约在八千上下、社会观念保守的小镇将给中国人打工。

  史密斯菲尔德人第一时间的反应是震惊与愤怒。虽然如今是全球化时代,但是这里只住着四、五十个亚洲血统的人。人们对亚洲特别是中国普遍并没有什么了解。况且,这个镇里不少家庭已经有好几代人为公司工作。突然之间易主,感情上难以接受也是人之常情。有人甚至在网上发起了抵制公司产品的活动,也不管这样做是否会给当地人带来实质性的损失。

  双汇收购消息已经过了一年多,收购本身也已经在获得政府批准后完成。今天的史密斯菲尔德人的怒气平息了一点没有?产权的转移有没有给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管理带来什么变化?在史密斯菲尔德的两天里,我将向当地的人民询问这个谜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钴蓝 发表于 2014-8-13 02: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影无踪的怒火   

  观察事物先入为主有时候在所难免。在中国的双汇宣布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之后,美中两国都有不少人犯下了这个错误。

  首先是史密斯菲尔德的居民。该镇的人制作火腿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该企业是本镇绝大多数人的衣食父母。史密斯菲尔德火腿对于当地人来说,既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又有着深层的文化传统的意义。一下子被外国人买走,人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有人甚至在网上大声宣布:“我准备改信犹太教啦”(犹太人不吃猪肉)。

  “不是因为卖给中国人。不管卖给谁大家都会很愤怒,”退休造船工人鲍勃•怀亚特说,“整个镇的人都跳了起来。”

  从当时的报道上看,本地与全国的媒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中国人会不会改变这里食品的味道?会不会改变当地的文化?会不会换掉整个管理层,将这里变成为中国生产食品的基地,以至于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出口到美国?

  这些声音传到中国,很多人便从假定,美国人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歧视中国人。那些每逢两国之间的话题便从民族主义角度出发的人更是声称,美国人的确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只好连家底中如此重要的品牌也卖出去。也有中国的分析家怀疑,该企业是“有*资产”,美国人不过就是借此到中国去圈钱。

  在消息公布了一年多、美国政府批准了交易、史密斯菲尔德肉类加工企业的产权已经易手的今天,这里的居民又是怎样看中国人投资的呢?中国人的到来,有没有给史密斯菲尔德这个传统的“公司镇”(Company Town)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或非实质性的变化?公司的的管理方式有没有什么改变?人们对前途的有什么展望?究竟有多少中国人来了?

  在史密斯费尔迪实地采访的两天里,我向多位当地的居民提出了上述问题。

  鲍勃•怀亚特是我采访到的第一个人。他1996年从附近的船坞退休后到这里开了一家小旧货店,生意很清淡。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开店不过是每天要找个地方去上班。他也有时间去关注公共事务。他说,中国收购一年多之后,大家的怒火早就平息了。现在问起当初的强烈反应,史密斯菲尔德人都有几分尴尬。人们意识到,公司的股票收购,与普通人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据说搬来了三家中国人,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怀亚特说。

  我采访的第二个人是里克•波德森。他在镇上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民间机构2020,目的是促进地方商贸、推动地方的文化事业。波德森是少数几位很早就支持收购交易的人。他说,开始时总是有几分不安,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中国投资会带来的好处。他经常去参加各种商务活动,也见过三位派来的中国人。他甚至给我指出了他们住的那所房子。(后来我发现,全镇的人似乎都知道那些中国人住在那里。)

  我问波德森,根据他的了解,中国人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希望籍此打通国际营销的门路。对于本镇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中国人吃很多猪肉,对不对?”他挤了挤眼,乐呵呵地说。

  之后我又接连又问了好几个当地人,发现他们对于双汇的收购都持相当正面的态度。我想,恐怕是没找对了。以我的经验,通常对大公司以及中国人来收购可能持反对态度的,一是竞争的小企业主,二是倾向于保护主义的工会组织。我决定找上门去倾听他们的意见。

  先去找工会。网上的工会资料提供了本地区食品行业工会分会的地址和电话。电话打过去是个空号。根据地址找到了那座两层的破旧楼房,里面有几家基督教慈善组织。进去里面问,都说没有听说过这里的工会,起码是最近几年都没有。我再仔细查工会与公司的记录,发现食品工业工会在九十年代曾经试图在改企业中组织工会,最后在国家劳资关系委员会(相当于欧洲的劳资仲裁法庭)中输了官司。如今该企业中基本没有多少工会的活动,尽管食品加工工业的工会相对比许多行业都要强大一些。另外,弗吉尼亚是美国二十三个所谓“工作权利州”之一,法律对组织工会相当不利,因此整个州只有3%的职工是工会会员。

  通过本地人的介绍,我找到了一个制作与出售火腿的乡村小工场。这家“达顿乡村店”1952年开业,熏火腿的屋子就在杂货店旁边,采用的是沿袭了数百年的腌制和熏烤技术。店主迪迪•达顿是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她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只是不断地抱歉自己上电视不够好看,而且坚持换下了身上那件油腻的汗衫。

  迪迪说,她的工场每年熏制一千只火腿,还有其它的熏肉制品。她说:“刚刚听到中国人购买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害怕,怕不知道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的街道和经济生活中。不过现在那种恐惧已经消失了。我们逐渐感到,那似乎是一场很好的婚姻。”她说,这一年来,史密斯菲尔德镇蒸蒸日上。“我们美国人很会生产。我们生产猪肉,中国人爱吃猪肉,”她下结论道。

  迪迪还透露,她的工场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购买生猪腿,与公司的关系历来很好。她领着我走进熏火腿的屋子,骄傲地告诉我,她的火腿比大公司的更好吃。我尝了一下,果然。由于熏制的数量少,小工场的火腿不用放过多的盐,味道要更鲜。

  史密斯菲尔德人一年前的愤怒是否真消失得如此彻底,令我感到怀疑。难道人们真转变得那么快?我想到了一个去处,在那里或许能找到一点不同的声音,起码能打听到一点消息,这就是当地的媒体。

 于是,我走进了《史密斯菲尔德时报》的编辑部。
  美国的县市镇通常都有自己的媒体,许多地方还不止一家。这样的报纸是地方上人的眼睛和耳朵。在大媒体纷纷没落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小报纸依旧生机勃勃。当年托克维尔到美国来的时候,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他甚至做出结论说,五千人以下的小市镇的报纸,是美国民主的灵魂。

  《时报》的编辑兼记者戴安娜•麦克法兰听到我的问题之后仰面大笑。“当时大家都害怕,中国人买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之后就不肯捐钱了。”原来,公司是这个镇的大金主。学校、医院、慈善机构、文化体育事业,统统要靠公司的大量捐款。若是公司停止捐款,整个镇的前途堪忧。

  结果是,双汇收购之后,各种捐款并没有中断。不仅如此,双汇完全没有干预公司的运作,连管理人员也没有更换。双汇派来的三位管理人员基本不露面,也从来没有上过他们的新闻。这一下子让当地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波德森提到的一件事情证实了戴安娜的说法。史密斯菲尔德是美国汽车大赛NESCAR的合作伙伴,每年要往那里大笔投钱。波德森去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里•波普,中国老板是否要过问这件事,是不是因为不懂NESCAR在美国的重要性而做出错误判断。波普说,他和往常一样自己做决定,双汇方面完全没有参与意见。

  我对戴安娜提到,曾经数次给镇长打电话要求采访,却没有得到回音。

  “怎么会?那家伙可爱说话了。我把他的手机给你。”

  接电话的对方嗓门洪亮得吓了我一跳。这位名叫卡特•威廉斯的镇长已经71岁了,可是中气十足。他正好在外地,采访只好通过电话进行了。

  “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被双汇收购,在本地是不是一个竞选议题?因为华盛顿还不时有议员会提起这件事。”我问道。

  “什么竞选议题?从来不是。”他说,从来不觉得收购后有什么影响,也没有见过任何中方的管理人员,尽管他每个月都要到公司的社交活动中去一、两次。

  真有趣。中国的管理人员竟然不怎么去出席公司与当地社会名流的社交活动。这在其它公司镇中是很难想象的。我也试图去找那几位神秘的中国人,但是公司总裁的助理告诉我说,他们都在香港或者是亚洲某地,且有一段不会回来呢。

  看来,双汇以无为而治的方式,开始逐渐赢得了史密斯菲尔德人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xh999 发表于 2014-8-23 17: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粽香飘远 发表于 2014-9-3 0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中国各个行业的投资正席卷美国各个地区各个角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心白姐 发表于 2015-3-25 01: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中国各个行业的投资正席卷美国各个地区各个角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性趣 发表于 2015-3-25 07: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1-22 22:00 , Processed in 0.0221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