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千年之大变局,何去何从拭目以待- @) A0 b2 x$ s& I" l& L% s! r6 _/ b
0 O3 w& y9 u! M2 M% t0 y3 B4 n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特·奥布莱恩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正在日本化》的文章。奥布莱恩发现:“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因为世界经济正转向日本模式。”
4 i* g* x; t( U0 K
3 G K# |0 _# V4 W所谓“日本化”,可以概括为“三低三高”并存的经济常态: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8 y- @$ Z- J0 j, {6 t
* K. ^0 N5 ~ D% \
此后四年,全球经济似乎如奥布莱恩所预测的那样转向“日本化”。
' d q, p' E! M; r N7 p( O( m# }; W
2019年9月,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指出:“现在对欧洲和日本可靠的市场预期使它们陷入货币经济学的‘黑洞’,即利率困在零的水平动弹不得。收益率保持为零或负值可能将持续一代人的时间,美国距离加入它们只有一次衰退之遥。”
3 f2 K7 f8 ]4 _& M& b
+ e# l3 x" q$ h0 @7 ], a仅仅三个月后,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欧美政府“兜底式”救灾救市,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零,直接采购债券ETF。
8 d$ r, G0 C/ b) |5 H
m# ~3 ~. p& _5 @/ L7 K- S0 j2 s很多人说,平成三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当前,全球经济正加速“日本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将来如桥水分析师所言可能“失去十年”,亦或更久?
9 y, k# C V+ r8 L& W2 _/ A
% q9 Y5 J* }+ z9 H- ^7 K1 E本文以“日本化”为切入点,加入社会福利政策(公共用品),探索全球经济的问题、成因及方向。
+ C6 ~. h. ?7 n! W6 m; e9 b6 `0 X6 i$ A
- I! A: ?: x- }# X+ U过去三十年,日本经济走向了“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之困境。
! K* z5 l, T# j% u8 R# n# `
: M& @; p7 y5 g$ _这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一大谜题。; a1 _4 c3 |: p% E
: a2 P' `. L+ C: n. |' ]0 |$ {
我们先从1990年说起。1990年是日本经济的拐点,当时有两大趋势:一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二是日本劳动人口进入拐点。
, K+ I$ P4 U) [( T4 A% {% K, j' u- M' L z; m R8 V$ V9 O
普遍认为,泡沫经济崩溃是日本“消失三十年”的直接原因;日本生育率低迷、老龄化加剧则是深层次原因。
: a) U7 Q6 D' Z' }
% W1 G8 o" Q% J4 R( E经济泡沫崩溃后,房价、股价暴跌,日本经济陷入持续通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创日本经济,日本政府历经多年徘徊后主动改革求变,央行将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下调到零,日本率先进入零利率时代。
! J! ?" s; \; ?+ D K" @" b: h+ D l
2001年互联网泡沫爆发,日本央行开启量化宽松(QE),进而又探索了双宽松(QEE),甚至实施负利率(NIRP)。日本率先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2 x Y' }4 t$ @- D) U2 X! ?! Y; I# a6 y. v* M
日本央行的极端宽松政策,主要是给日本政府财政提供融资。央行直接购买日本政府债券,成为日本财政的最大债权人。# y7 q! p& W9 M+ E
j5 M: w" V2 g K,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央行大幅度增加了政府债券的采购。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GDP。3 x. k+ w! ?& a' \
0 G# [- D7 t; Q, d" _( E& o. a. V) e
2019年日本国家债务总额达1103.35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达238%,为全球最高。3 B6 j% ~( U; o) B
: r9 e4 K8 a, C+ V
这就形成了低利率、高货币、高债务的局面。但是,为什么货币宽松没有引发通货膨胀,也没能刺激经济增长?) W, f5 b$ `7 {* S
, b. Y5 f. \6 H K, d R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分析过。日本央行直接采购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股票及股票ETF(2010年开始),改变了货币流通方向,制造了坎蒂隆效应。
6 c+ _6 H2 [: `0 v2 A; ]8 _% p$ f6 O8 Z! d
大量货币进入了金融市场,而没有进入生产及商品市场,形成金融市场通胀和实体经济通缩的背离现象。随着日本央行持续购买商业股票和股票ETF,日经指数在2012年底的9000点左右持续上涨到2020年的22000多点。( W9 x1 y" J1 s2 a7 B ? ]8 h
i. K% y; I$ O6 A. X# g. O) z, J大量资本在银行系统长期空转,很多企业及居民获得贷款也不投资不消费,存入商业银行,推高了存款规模。最近十年,日本居民存款不降反升。2010年日本居民持有存款占其金融资产的比例达到53%,显著高于同期美国的15%。- J0 i9 v. _) H
+ Y3 ?4 g1 O# k; Q- p# H4 R: k
这就造成了实体经济的通缩,通货膨胀率持续低迷。2018年日本核心CPI同比约0.9%,仍然低于2%的通胀目标。, B6 t! K9 g3 K) D' @9 B! l9 E
) p% z' b) h, P' J8 V: v) D) ]" }$ Y日本央行为什么要购买商业银行股票和股票ETF?
+ H6 @! l$ I5 S( g
6 L; s+ T+ h1 g4 f. J$ G$ }日本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股票资产,购买股票其实是拯救商业银行。0 |! ?' ?! D1 V( G/ T
& r% X$ z g; @. a! ^$ V Q( U. L2 z
1995年至2000年,日本国内银行投资股票资产规模在40万亿日元以上,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6%。2004年底,商业银行的股票资产规模缩水至22.9万亿日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下降至3%。同时,商业银行坏账大幅增加,资本充足率从2000年底的11.1%下降到2002年底的9.6%。, M, B$ p0 z7 S0 e: G
q& B6 _) M! r( s
日本央行从“最后贷款人”沦为了“最后的买家”。2018年3月日本央行是日本政府最大的债权人,成为约40%日本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 N$ y& W$ s* ^, J- S# ?
* }6 R2 d: T- @# a0 ~& c, Z& Y
宽货币没能推动经济复苏,实体经济通缩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大多数年份的GDP增长率都低于2%,经常出现负增长。
7 G1 O# \, J* k/ q1 z- Y1 b* N4 P
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4 H0 \1 i! Y; [ R- {% X3 e! B' R1 o0 n1 S5 b0 u) O7 M1 ~) A
2016年瑞银报告认为,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通胀持续萎靡,这背后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的下滑。0 z5 N$ _$ _5 P$ N2 r# B# m2 R2 z
% g' V s9 D/ \6 i, G6 P2 z1 H1990年前后,日本劳动人口进入拐点,劳动人口不足被认为是日本经济低迷的深层次原因。
4 s5 t, c, [+ t% a- L
' \6 C5 w$ z; y7 a5 ]+ b6 O日本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国家,老年抚养比达到45.2%。日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老龄化,到2016年日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33.7%,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27.3%。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从1947年的大于4,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低点1.26。未满15岁青少年的占比从1947年的35%,下降到2015年的12%左右。
3 C# O; Z0 O0 X2 l8 y+ v1 V7 e3 }0 |3 l
2 v0 j0 ]9 A7 u' V& Z3 Z- `. |( R6 Y ~& m& K
普遍认为,低生育率拉低了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老龄化加重了财政负担。% H- y Y7 M3 l/ X0 g
7 ^# L7 Q# n) q/ r
日本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非常完善。随着老龄化加剧,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日本社保及财政也压力重重。
) F, O# z3 N' M$ ^ m# _" W. P, ?& {( r) I( X2 a0 a
日本人均社保支出在过去15年内增加了50%,其中老龄化相关支出占比从1975年的33%提升到2015年的68%。国民负担率(税收和社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70年代的24%提升到2018年的43%。日本政府财政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到国家财政支出预算的33.7%。[2]
+ E$ @0 H" L2 @4 F5 ]9 E5 q; \! T" j' E; n6 N" z
受泡沫经济的冲击及低生育、深度老龄化的支配,日本在货币及财政极端扩张中,形成了“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的经济局面。2 a5 E9 G9 b% g( z1 u6 |
2 N/ D% c/ |. v. y. E2 l/ Y3 y& m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最近十多年,世界经济正走向日本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开启量化宽松,美联储直接采购国债为政府融资,欧洲债券收益率降为负数。
9 B; @# D* x c9 t$ y; V& R
( J! @6 J. R/ H5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