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四代战斗机而言,矢量推力最大的意义是增强了超音速飞行时的控制力、灵活性,以及减少气动控制面动作,避免影响隐身性6 Y4 r( N- t' I! A" o
7 _5 [0 p0 z; }; @( Q$ i! g
矢推不仅在超音速时依然有效,而且不增加气动阻力。这对具有超巡能力的战斗机尤其重要。传统的超音速战斗机需要用很费油的加力推力才能达到超音速,因此只有几分钟的超音速时间,超音速机动性不足克服一下也就过去了。但超巡战斗机可以长时间超音速飞行,必须具备高效低阻的控制手段,否则超巡是没有意义的。除了瞎赶时髦的苏-30MKI,第一个具有超巡能力的F-22是第一种真正用上矢推的战斗机,不是偶然的。
, k0 o7 J$ G# ~, _/ [/ g" @8 T9 q
但矢推是增加重量的。% W5 _# e d; f1 ~5 R
" O9 K) D" X% @$ C, ?; f b
很大所以缺乏实用价值的花瓣型,矢推主要有二维和三维。典型的二维矢推是矩形喷口,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摆动。对F-22来说,这是上下摆动;对还在模型阶段的达索NGF来说,这是左右摆动。
# Y0 {8 R# C: _; w* A, J
* j/ \+ {+ y/ P' W* J( @- U7 L/ c8 K9 Y% f, i
最早的“花瓣形”或者叫折流板式矢量喷口会导致动力的严重损失
* R# `+ [4 P. G
( [3 F: R+ l7 k
# x4 c2 a( m0 X$ f6 ZF-22采用上下摆动的喷口+ @9 @" G& i6 D! J( |* m
0 I7 c- w2 Z5 Y* h$ S
苏-30MKI和一脉相承的苏-35的矢推是圆形的,在理论上可以三维,但实际上也是二维的,只能上下摆动,但由于特殊的设计考虑,还是斜上斜下的V形摆动。
0 j5 [2 Q% A0 w1 E, Q: W# {* f: i# ~$ P; u6 [( k" w0 b
' D d6 U5 [& o! W
俄罗斯苏-30MKI和苏-35的喷口采用的是V型摆动的方式
" O: J+ A7 K! _3 b5 V6 L$ r& X' Z- E* D0 \) T+ m
: ^4 x! \( W C" `
苏-30MKI、苏-35上使用的矢量喷口是整个喷口进行调节,转动系统的重量大,不够敏捷" X! D; {. q4 ^" x6 @
! k5 v4 h/ _3 \ z( I
珠海歼-10B矢推的涡扇10B是三维的,能在上下和左右同时摆动,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种能三维摆动的量产发动机。
& \) H9 h+ d4 u: m: {
5 Z! m+ ^7 o5 I8 q" u) \美国的矩形二维用上下挡板实现矢推,动作敏捷,雷达和红外隐身好,后体阻力小,但密封要求高,重量大,推力损失大。0 c# N5 ~9 |6 {9 B
8 o- _! E2 ~6 f8 H! N1 T: ?俄罗斯的圆形二维在传统的收敛扩散喷口前增加一段球形外壁的管道,收敛扩散喷口套在这上面转动。好处是保留了已经成熟的收敛扩散喷口设计,在现有发动机的低压涡轮出口和收敛扩散喷口之间插一段球形外壁管道就可成为矢推,但这不仅导致额外的重量,额外的长度和内部唇口与收敛扩散喷口连接部的不连续也导致推力损失。最大的坏处还是动作不敏捷。如果说F-22喷口的上下挡板的动作好比虎口控制下的拇指和食指,俄式就好比肩膀控制的整个手臂,动作不可能敏捷。
6 B& Q. x* S, @9 H& O2 Q
8 G2 r9 z ]0 H5 U1 L4 B
$ G% e5 F$ j0 U歼-10的矢量喷口则是真正的三维摆动* z( q* g4 U! a; }
7 h. W8 k0 Q% K# {' F6 O. N: O0 g: F; S' B) M/ G$ {# a4 A& k
其实两段式“羽片”设计俄罗斯礼炮设计局向中国推销多年,以前几乎每届航展上他们都会带来采用这种设计的AL-31FN改进型模型(而这个喷口设计的最初来源据称是克里莫夫局),不过这个设计并不完善,还需要投资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完善
; D, q" i$ E8 s0 |! d
4 w9 F! n: \% b/ x4 }* r- [
- }& x$ P5 t5 l+ Z俄罗斯产品30发动机的喷口技术水平可能比较接近歼-10TVC的喷口,只不过两者原理虽然类似,实现的机械结构还是有区别的
) N0 p7 c, g, @0 A% I: I: d0 N8 v5 Y# K! E) g/ |) M
传统的收敛扩散喷口是用内外两层交替重叠的羽片构成的。外层羽片聚拢收缩时,内层羽片在错位滑动中自然填补外层羽片之间的空隙,确保喷口密封。由于内外羽片有重叠,密封是容易保证的。这也是俄式矢推的优点。& q* `6 o5 K: z& F$ U( j
+ u* Q- M0 f2 C5 A( a* Y矩形矢推没有羽片,可动上下挡板和固定的侧壁之间只有靠材质和制作来密封,难度高,效果也不容易做好。; v' b, n4 r2 I- j& D) ^
& P- \# a$ ]" }
中国的矢推研究开始得很早,也不乏接触俄式的机会。但中国没有满足于“先解决有无问题”,而是创造性地另辟蹊径,采用两段式羽片。前段与后段一起作用时,担任收敛扩散喷口;但后段单独作用时,用作矢推。与虎口式的矩形二维和摆动整个手臂的俄式相比,中国的两段式更像手指节,勾手指甚至比虎口开合更加敏捷。这避免了俄式额外接管的重量、推力损失和动作迟钝问题,也避免了美式的重量和密封问题。, p6 A$ |0 |1 G' s- c% m' M0 m- `
# F/ Q' ^4 c# M7 u) x! r缺点后段羽片较短,矢推的力度较小。而且机构比较细巧,长期可靠性还有待考验。另外,羽片不可能宽度太大,所以只可能形成隐身相对不足的小锯齿。
% ?3 v5 t1 K$ g
7 q. I) {! E7 x
9 x, Q- K Y7 ^* l% `" Q! P2 I: @F135的羽片就采用了大锯齿设计,对于隐身的效果要好一些1 {$ a' R" g( q3 L) w9 f" b
! G# i( d5 o5 N, h5 H* h
但两段式羽片的潜力也更大。如果发动机推力足够,不怕损失,也可以做成长圆形喷口,也就是上下是平的,因此可以用宽羽片和大锯齿;但两侧是半圆的,依然用窄羽片和小锯齿。这样可以在矩形和圆形喷口之间得到最好的折衷。进一步发展的话,可能可以通过不对称羽片运动,在圆形和长圆形之间无缝转换,根据不同战术需求,在推力和隐身之间灵活选择。这就更上一层楼了。* g# l4 K7 S3 |- T
5 J0 |9 j `" |
涡扇10B与歼-10B矢推的成就是显然的,但坊间很有一些不实赞美,比如盛赞这是第一种单发矢推。矢推与双发、单发关系不大,除了不能用差动矢推实现横滚控制,单发矢推可以做双发矢推的所有动作。美国的罗克韦尔X-31矢推研究机也是单发的。歼-10B矢推的技术完成度高一点,但也是技术验证机。另外,还有把鸭式与矢推相结合作为中国飞控技压世界的标志。鸭式与常规布局相比,在飞控难度上并无质的差别。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就是鸭式的。歼-10B矢推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是那句话:赞美要赞对地方,否则会适得其反。6 u0 m! t! ~$ _9 o( x: o! ~. z
, p# _3 l& \/ v/ }3 H3 p涡扇10B采用的矢推技术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这不是夸张。这是歼-20能有效超巡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当然就是更大的推力,这就要等涡扇15上岗了。、1 Y6 E% }1 D& C. A9 D
' B }2 G0 B. R5 P/ j, w$ k1 C6 v这才是为什么我们要为歼-10B的眼镜蛇而欢欣鼓舞。2 u# \ M4 `3 v' t
- ?5 R' T( g, e4 ~- `6 b6 [8 c5 G
" P9 i% S3 W q; y( b8 Q歼-10TVC的表演,表明我国在发动机、结合矢量推力的飞行控制等领域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
1 m0 f+ \7 n& J- {7 F+ g
1 J: q% n2 a* @+ [( L4 ^1 K1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