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陷入“第二次内战”?是《洛杉矶时报》前不久的一句感慨。
' V0 s% R2 w: K3 L
5 U9 b6 E' c7 e# } 不久前,美国发生了轰动性的骚乱。围绕内战中南方将领罗伯特·李雕像的拆掉与否,形成了激烈对立的两方——主张拆掉的认为,不应该让拥护奴隶制的雕像出现在市政府、议政厅这样的公共空间;反对拆掉的则认为,这是在消解白人的主体认同。反对者中,也不乏“白人至上主义”、新纳粹、3K党等种族主义者。而特朗普刚开始对冲突双方“各大五十大板”的言论,更是招致了美国主要媒体以及朝野的猛烈炮火。% ?8 \, q6 [5 O# T' U0 {
. e N# I' K$ v% U/ C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也许未来若干年后回看这一事件,会发现某些种子已经种下。在我们看来,在冲突与骚乱的背后,更深层的问题是美国的“身份政治”。对美国社会来说,它曾引领社会进步,也可能是一项长期困扰。+ O8 H( R4 b% a3 w9 {& J
' X9 |% j/ ?& S9 ?1 q
美国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许足以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借鉴,包括中国。因此,我们专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作为深谙美国种族主义历史的学者,范教授的讲述会给我们更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观察。侠客岛进行了编辑整理,分享给各位。. C1 X7 ]/ J8 q5 J& t
6 R6 T0 _6 M! u 1% ^, ~3 h, E3 r6 t" o- {4 K9 t
, D$ K" G6 d5 q/ ]8 k
从民族国家的构成来看,所谓state building(国家建构),任何一个统一的国家,都要构建凝聚性的文化,把不同的民族人口往一个方向凝聚。美国历史上也是这样,也有很多重要的例子。
; J; ~# D" x; \& w6 V
% G( [2 [+ m. E# q8 @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历史上,美国曾经一度德裔比英裔还多,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当时的美国政府怎么做的?强行禁止讲德语,拆散德国居民区。爱尔兰后裔历史上也经历过很多压抑,看电影都能看出,在纽约,好多爱尔兰裔从事着下层黑社会、黑手党、洗衣房的生意。再比如曾经增长迅速的东欧裔、俄罗斯裔,包括亚裔、黑人,都是一样的——只有你接受主流文化,才不会被排斥。包括华人,甚至我们的留学生,到美国第一件事就是学美国腔,特别有意识地去学习发音。这是个普遍现象。
. h6 [1 r; g$ w, o
- w# M. ~) k# z. e9 s8 o 今天我们看到美国似乎种族冲突、分裂很严重,但实际上从美国建国到1964年之前,都是在实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他今天批评其他国家“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但他们以前也一直都是这么干的。马丁路德金那个时代的黑人依然没有平权我们就不说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还强行从印第安家庭中带走儿童,送到学校里“洗脑”。
, z) X; w# B! y* J
+ l; Z' l2 I: u' @/ L 说起来呢,作为一个统一国家,这些可能都无可厚非,因为要形成“共同体”(political community)。英国历史上的苏格兰、威尔士,法国的布里塔尼亚地区,西班牙的加泰洛尼亚、巴斯克,这些国家的中央政府都曾严厉打击这些地方的分离主义势力。这是很正常的历史过程。但是美国的缺点在于,相对于欧洲统一、融合的过程,美国的“大熔炉”并未完成。
1 q$ s5 T1 Y8 ~& j1 e
, S+ ?5 a. ~* l0 I7 t, b
3 A$ {5 }- a: \5 q5 Q2 x, d. q' A* z6 q8 A3 u9 I- b$ F8 S
最大也最明显的隔离就是白人与黑人的界限。1863年林肯宣布解放黑奴,1865年内战结束,但到1896年的“普莱西案”,联邦最高法院从法律上确立了白人与黑人“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包括林肯、杰斐逊这样的总统,也都认为黑人应当解放、但应该送回非洲,或者另辟一块地。黑人的“黑豹党”、穆斯林组织,也经常呼吁“黑人黑土地”。今天的利比里亚,实际上就是美国的解放黑奴回到非洲建立的共和国,国名Liberia都是美国殖民协会给取的。
0 {4 J; z# j9 K2 v4 n8 d: \( Z0 @, x8 r1 m
而从二战后拉美裔大量进入美国开始,问题开始起变化了。这个族群有个特点,一是特别自信,基本不接受英语文化;二是家族伦理观念很重,七大姑八大姨聚居,很容易形成一大堆讲西班牙语、信天主教的移民群体。事实上如果你在美国工作过就会发现,只要你办公室有一个拉丁人,那大家上下班打招呼都会用西班牙语。很有趣。+ u9 f* c) O" t
8 i9 o, A1 ~5 F4 U 所以1960年代开始,在拉美裔聚居的加州,这些人开始抗议,要求实行双语教育。要知道,美国从建国到1960年代都是单语教育,其他语言从来没有获得过合法性,包括曾经是主流语言的德语,都硬被打下去。但在60年代“平权”的东风下,双语教育的游行获得了理想的结果。所以亨廷顿在《我们是谁:挑战美国的民族认同》中就不断说“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个国家”,很担忧。而在拉丁裔之后,其他的族群也就跟上了这一潮流。
! B, J: e, D6 f& N+ l4 q' V2 I# ^" |; T# \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搞平权运动?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
9 P5 `( W/ X3 ?! q4 K w# B$ l( Q/ Q& A4 j& q# A! G X
- i3 `- L& }1 R- m. r
9 ^* {# G7 b7 C. f4 b" M! [
( ]; X5 }. ]/ |1 r! K+ T8 t. n/ W3 K& f9 e6 y5 w-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