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to China(C2C)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已数年,至今尤未改善,但山寨国家的鼻祖却另有他人——美国——虽然他如今已经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 R# D# y" ^0 D1 I5 A
% X8 S% {% n3 r
当年被英联邦剥离出来的独立新大陆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狂拽炫酷的超级大国,他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抄袭时光。美国政府成立之初,曾公布了很多法令,鼓励美国人去英国考察技术,借鉴经验。但英国人的实验室却想尽办法不对外人开放,也拒绝美国的企业家和工程师移民,认为其“动机不纯”。
8 ?- r) b/ N/ P( a! M* F
N8 T; b3 p* ?4 p* f当时英国最大的纺织中心在曼切斯特,曼切斯特一个有20年工龄的技术能手斯莱特,被美国梦“忽悠”到了麻省,建了美国第一家水利纺织工厂,随后指导麻省建立了50多家纺织工厂,并迅速完成了技术的迭代。他被美国人称为“工业革命之父”,却被英国人叫作“叛徒斯莱特”。
1 r) Y; L1 O! O1 t( ^0 U! a3 L: ^! v2 B9 d) d/ d* ?, K
从斯莱特在麻省建立第一个工厂,到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整整经历了100年。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时的“暴发户”,虽然经济总量已无人能敌,但高新技术仍远远落后于欧洲。
. U1 ?4 }4 _& V( s; _* ?1 ~! I
1 X" X! S |3 {" h$ k. F' _现在的中国,像极了当时的美国。3 B- ~- w# _9 }! `. `
& L0 u9 a( O3 |转折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南北战争的结束和太平洋铁路的开通使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紧接着就是商业投机猖狂,政治腐败严峻,不少人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发了大财。于是人们以马克·吐温的小说名来命名那段时期——镀金时代。
; x, T R- g0 h! [# l/ F/ u" L- W5 X" u6 c$ M
镀金时代带来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中产阶级成为美国消费主力,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细分需求买单,也愿意付出更多金钱来解决自己的消费痛点。这些高端和本土需求无处模仿,企业逼不得已自行创新。
/ Z4 D# s ]4 n$ g! N. W) `
& o0 ]" h+ B; n& C而创新这件事本是属于大企业的,一直到1960年,美国每年的高科技产业研发投入,70%来自排名前100的大型甚至垄断公司。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进步仅与寡头企业有关,这种进步是空洞而没有持续力的。
3 M# }! c# v- s1 U u: T
% n3 t! s2 Y2 C1980年,两个国会参议员用一个法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分别姓拜和杜,他们所提出的法案就叫《拜杜法案》。
9 e: g1 {3 Q ?1 s% Y
) L2 y/ ~1 G( g. V+ O这个法案带来两个结果——只需要首付约50万美金就可以买到专利进行商业化改造,但后期的销售额需要与专利发明者分成——彻底改变了专利利益的分配属性,煽动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升级动力,将美国彻底转型为散点状创新国家0 f. X e- t' d6 D9 X6 W& P3 b
8 P/ @- F: E" g o+ |% n$ Y, f9 b3 I6 q m/ B% |8 V" f$ F K
, s8 j3 `" M& r g在90年代中期,美国的风险投资就已经到达了高潮,当足够的资金沐浴了那些独一无二的点子时,创新的土壤才能持续不断培育改造新基因。; X1 p: @5 w% j
" f: Y* P* \+ S) a
近十年,美国排名前1000的公司,有700多家已经不见了。产业更新的节奏之快,以及小年轻干掉老家伙的速度之残酷,是美国式创新之体现。而中产阶级的出现、知识产权的完善和风险投资的支持正是美国告别山寨王国、进军创新帝国的三点保证。: I/ ?$ R4 [2 i) D' c4 H
( P( n$ v5 K3 l+ B, O美国用了近百年集齐了这三个条件,完成了转型,至今创新大国的霸主地位不容动摇,但中国这头东方雄狮追赶的速度也不可小觑。愿意为高性能和技术买单的理性消费群体已经出现,风险投资体系也逐步完善,我们所缺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和法制约束。( }% v n* a' h8 E/ X) G4 b
7 B' p/ {0 ]4 O$ I+ z" t B! L9 `
脱离“山寨大国”之名的路径是可以复制的,中国式创新正走在十字路口。我们已经具备客观条件,而敬畏知识产权所需经历的镇痛,正等着我们迈出那一步; O$ K. h& W3 n; A) {1 t3 m+ W
H7 q! b! ?6 s5 H! b# t; w: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