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苦果& F8 j1 q4 Y! U$ M' k! W( ?
# g, B* N6 Q' I7 x8 {# S/ ^ 根据香港统计局的公开数据,1980年,香港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值比值约42%。这个时刻是香港制造业的巅峰时刻,代表行业为纺织、玩具、塑胶。这三个行业全部为基础型轻工业,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如果香港继续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它有可能像此后的韩国一样,向上游发展,发展出强大的重工业,然后更有机会向下游发展,走上科技研发之路。然而这个时候香港开始放弃制造业。港岛的企业主们开始逐步将厂房内迁到内地,并满足于最简单的三来一补,不再进行任何产业升级。到1990年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值下降到约30%,到1995年就下降到约20%,2000年是12%,到了2010年,已经仅仅只有3%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业人口的绝对数,1980年香港制造业工人总数约100万,而2010年仅10万出头。香港的本地制造业至此几乎是死了个干净。
5 f y. W& L a4 M; J/ D- H
% z9 h+ E7 {: n, h3 | 至于被称为香港骄傲的金融保险业,这个真的说起来都是泪。确实,金融保险行业占香港GDP的比值不低,2012这个比值为16%,比制造业的3.6%要高得多,但就业人数少得可怜,仅21.4万人,比制造业的从业人数多不了几个人,占香港275万总就业人口的比值也仅仅只有7.8%。这个行业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
7 ]- L3 x, M o& V$ S" x
# ]( x* p4 ]$ h7 k 认真说起来,目前支撑香港的最大产业,竟然是进出口贸易行业及旅游相关行业(零售及住宿餐饮业),2012年进出口贸易行业就业人数55.4万,零售行业就业人数27.2万,住宿及餐饮业就业人数28.3万,加起来一共达到111万的水平,占了香港总就业人口的40%。产值方面,进出口贸易和零售行业加起来创造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5%,而住宿餐饮行业则占3.6%。40%的人口,创造了不到29%的财富。这大概就是苦逼的香港年轻人的出路了。在香港的制造业衰亡之后,干干贸易,做做售货员和酒店的服务生,这种更低级,更没有出路的行业,就成为香港市民的无奈选择。制造业好歹还能升级,还能从轻工业走向重工业,走向高科技,相关从业人员的收入还能随时水涨船高。而贸易和旅游服务,大概就只能苦逼一辈子。这叫骄傲的香港人情何以堪。- H; u$ v( a8 E/ x" C' _7 c
2 o9 u$ c0 L1 l) S 顺带提一下香港地产行业,2012年其创造的增加值大致占香港GDP的6%,就业人口也仅仅只有12万出头,虽然这个行业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并没有占到什么地位。% G. s, K. E, L! V; `3 ^% V
3 K' ?4 t r. n! v 至于香港在大陆开办的港资工业企业,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据香港工业总会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港资企业最为集中的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全面的劳工紧缺,缺口超过15%,与此同时,其经营成本普遍上升了15%。港资企业面临困境的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学界人人皆知,香港业界也从不讳言:港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太低,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工资开得很低,无法吸引工人入职。港资企业基本上不会投入技术升级成本,更不用谈什么研发了。在欧美产业回流的今天,低端的港资企业首当其冲,死得也是最快。# [5 j& ?' U8 N! E0 E
8 D+ ^, o1 o9 s 对于香港为何要在1980年后放弃发展制造业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答案。19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启动招商引资。香港人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将简单的工业生产线搬迁到内地,圈占大量的土地,招聘内地优质而又廉价的劳工,用最简单的方式挣起了大钱。然而他们自此就停步了。他们不再有任何产业升级的欲望。他们躺在过往的成绩上睡起了大觉。由于经济的惯性,他们还能再辉煌几年,但是从他们放弃制造业开始,他们的衰亡已经注定了。我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勤劳的香港人为何要放弃实业,开始沉迷于所谓的金融和地产。明明这两个行业并不能养活一个人口总数达到700万的城市,养活其中275万的就业人口。这两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行业,加起来也就是30来万人的就业规模罢了,这已经是香港这座城市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足以让它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了。要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增加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连香港政府都不敢想。指望金融行业引领一个700万人口级的大都市的未来?那是中国愚蠢的中西部城市的市长们才会做的中国梦,比如成都和西安的领导们没事就叫嚣自己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也不知道他们这种人口达到千万级的城市,打算让多少人就此实现就业。2 q. O% i% A2 b/ c4 C6 F% y8 ?
6 p1 O4 M0 [* k1 Z/ Z! s
香港原本只是个小渔村,它的人口主要是是由珠三角各地聚集而来,它的文化,原本是典型的广府文化。广府文化的精髓,是低调和务实,广府人有着创办实业的热情,拥有一份属于自己产业,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百年字号,是广府人骨子里的梦。这种实业热情激励着香港人,当大英帝国放开了对香港的殖民管制,让它走上文明之路的时候,香港人的创业欲望爆发了,他们创造了1970年代的经济奇迹。10年时间经济增长7倍,这种速度足以令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仰视。然而此后香港开始融入英国文化。英帝国对香港怀柔的结果,是香港人也开始放弃对英国文化的抵触。英国的制度与文明流入香港,同样冲击着传统的广府文化。在短短的十余年内,热衷贸易并厌恶实业的大英帝国文化就完成了对广府文化的清洗。/ M7 F, n. v7 Q. B% |1 D
( n0 Q' W& {. G
英帝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它从来都不喜欢生产,它曾经在全世界有着无数的殖民地,但它从未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建成为工业基地。它只喜欢从事最简单的贸易,最基础的买卖,最原始的交易。产业空心化是笼罩在英帝国头顶的魔咒,而在香港人接受了英国文化后,这种魔咒延续到了香港人身上。看看香港的富豪家族吧,没有一个从事实业。李嘉诚、霍英东之流,他们擅长的是买空卖空,是腾挪转移,是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但他们不能生产出哪怕一个螺丝钉。
0 y* E. X- k) [8 Y0 r
9 N* q4 a' @+ M, e1 E! r9 Z$ { 香港人在1980年年代吞下了这枚产业空心化的苦果,他们就注定要在21世纪付出代价。而这种代价,令骄傲的香港人始料未及。香港人的未来,就在于他们将如何消化这枚苦果。0 S' u, h" G) g
& B& X' D% U" J% [9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