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价格“看看就涨” 大数据杀熟你中招了吗?
侨报【侨报网综合】10月7日,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爆料,这几年他订机票基本都用飞猪App,前几天他在海外遇到一个旅游达人提醒他杀熟问题,他才开始查看,发现从秘鲁首都利马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里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人买花2500元(人民币,下同),他买却要3211元,震惊之余非常气愤。
App杀熟套路多
针对王小山的质疑,飞猪发布微博回应称:“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事实果真如此吗?江苏广电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报道,分别用苹果和安卓的手机在去哪儿和飞猪两款App上搜索同一天从利马飞往布宜诺斯艾里斯的同一航班,发现去哪儿最低价格为6257元,飞猪最低报价5775元,但点击飞猪订票图标时,则显示“当前价格已无余票,请重新搜索预订”,再次返回价格页面时,飞猪的报价已经涨到了6712元,涨幅近1000元;而再次在去哪儿搜索该航班,价格刷新为6320元,上涨了63元。
《北京青年报》报道,其实,很多人都曾碰到过类似的现象。微博网民“@廖师傅廖师傅”称,自己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元至400元左右。淡季某日,自己的账号查到酒店价格还是380元,但朋友的账号查询显示价格仅300元。
无独有偶,他通过某叫车平台预约了普通网约车,但来了一辆七座商务车,以为被免费升级了,谁知查询过往记录发现,基本都是按照升级后的车型收费的。他称,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有网民表示:“我打网约车和同学差不多的路线,车型也一样,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元。”另一位网民则解释称:“你在常规地方打车,比这个点500米外要贵10%至20%”。
有的网民则在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杀熟”。一位网民表示,在某购票平台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
调查发现,在机票、酒店、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网民“卖铁小王子”发帖罗列了市面上常见旅游APP的价格圈套: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相关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营造“酒店很抢手”的错觉;一些用户清除浏览记录后,甚至能发现原本显示的价格又下调不少。
用户用App订某个航班机票,看得多或预订后再取消,价格便会抬高。预订过程中,App页面会不停提示“最近又有×名客人在浏览此航班”,一些用户觉得越晚下手越贵,就匆匆下单,第二天再看机票又恢复了低价。
杭州的胡先生一直使用去哪儿App购买机票。最近在机票订单确认页中偶然发现,“航意险”和“延误险”两项被默认勾选上了。“一般情况下,我觉得选就选了,没特别在意。但有一天,当我把勾选取消了,系统提示我放弃了两张价值8元的折扣券。等我重新把这两项保险勾选上后,订单总价竟然比之前便宜了8元。也就是说,平台通过默认勾选隐藏了老客户应该享有的优惠。”
大数据杀熟现象在全球知名企业也曾出现过。2000年,亚马逊曾出现过差异定价的现象,一位亚马逊用户在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后,再用浏览器浏览之前的商品时,发现商品价格下降了近4美元,亚马逊因此遭到用户谴责。
在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CTO郭炜看来,在行业竞争初期,企业通过补贴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是一种普遍的竞争策略。随着竞争进入精细化数据运营,在流量垄断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便捷服务更加习惯,往往对价格不再那么敏感,倾向选择熟知的平台购买服务,这让一些商家看到了杀熟的机会。
此外,即便用户发现了价格上的差异有所不满,但因“放弃成本”偏高,也只能无奈接受。“绑定手机号是消费者使用各种平台的最基本前提,即便因为被杀熟对商家不满,也很少会换掉用了多年的手机号,再用新的号码去购买服务。”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说,有些商家认准老客户黏性高,不会轻易更换平台,才敢有恃无恐。
有业内人士分析,杀熟的本质就是商家通过大数据摸清客户消费习惯后,掌握了客户能承受的最高心理价格,尽可能地攫取更高利润。
“杀熟不是互联网企业发明的,但企业一旦利用大数据来做这件事,不仅消费者权益受损,相关产业也会遭遇诚信危机。”360企业安全研究院院长裴智勇认为,一些互联网企业试图通过对用户使用偏好、购买习惯的数据分析,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这是对用户数据的一种滥用,违反了诚信经营的原则。
一名网络工程师介绍,大数据杀熟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道德、商业伦理问题。只要企业有动机,甚至能做到更隐蔽的“一客一价”。“例如通过大数据识别出某位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就可以少给他投放优惠券,而对一些更在乎价格的消费者,就会向其多发代金券。商家可以把原价普遍定高一些,靠优惠券调节不同顾客的实际价格,这样大家看到的原价就是一样的,也挑不出App的毛病。”该程序员说。
消费者对App杀熟反应激烈,不仅由于一次消费多付了几元、几十元,更在于面对不知不觉来临的大数据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信息、习惯等都被掌握,进而被筛选、被“吃干榨尽”,而对这一切甚至毫不知情。
“越是老客户越应该优惠多一些,这是常识。杀熟行为之所以让人难以接受,是因为商家颠覆了承诺和常识,对消费者造成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侵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表示。
涉嫌价格歧视?
有分析表示,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差别定价不奇怪,但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翼腾认为,根据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商家“杀熟”差别定价,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律师赵占领说,App杀熟可以理解为一种价格歧视,即同样的产品、服务,对不同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现在,中国适用价格歧视的法律主要有价格法和反垄断法。但这两部法律的制订与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还不是很匹配。比如反垄断法中对价格歧视的认定门槛非常高,首先要求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次要“没有正当理由”。而互联网企业自主定价,可以辩称所谓杀熟是正当的定价策略,所以依据目前法律,很难进行直接有效的规范。
赵占领建议,主管部门应对新技术手段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进行汇总和研究,有针对性地修正原有法律或出台新法规。
消费者遭遇大数据杀熟怎么办?广东经国律师事务所谢兰才律师建议,消费者可以根据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到有关主管部门投诉举报。
多地物价部门表示,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杀熟”现象,如果有消费者举报,会联合工商、工信等部门介入调查。相关人士表示,这一现象是互联网环境下消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引起重视,相关案例如何定性和处理,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链接:电商“区别对待”,还有哪些套路?
苹果安卓不同价:有网民发现,同样的订单,苹果iPhone用户在消费时要比安卓手机贵。例如,在苹果手机上购买视频网站VIP要比安卓用户多交钱,其中腾讯视频VIP月费多收4元,爱奇艺会员年费多收40元。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iPhone是一个封闭的系统,iPhone用户通过iPhone进行网络虚拟商品购买时,苹果公司都要收取通道费用,其提成比例大约为30%,商家会把成本转给消费者,这导致了iPhone用户的价格比安卓用户的价格要高。
“大V”投诉被更快处理:一位技术研发经理介绍,自己所在的网站会给用户进行“画像”,根据用户信息、订单、行为等等推测出其喜好,再针对性地给出产品。该技术研发经理还介绍称,用户画像适用于多个场景,如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在搜索时会看到更多的奢侈类商品;在社交网站拥有较多粉丝的“大V”,其高影响力等同于高级别会员,在客服人员处理其投诉时被识别,从而更快、更好地被响应。另有网民表示,大数据对于“售后服务”的运用不止这一例。在某电商网站上存在“好次掺卖”的情况,对于投诉较少的客户,网站发次品的几率较高,而对于质量较为敏感的客户,网站则发优等品的几率较高。
新客户享有专属优惠:一些网站在宣传语中直接写明了针对新客户有特别优惠。如一在线旅游平台宣称“999元旅游优惠券大礼包限旅游新客”,在注册网站后可领取优惠券礼包,其中包括机票、酒店等产品,用户在后续下单时可参与满减。对于该类价格优惠政策,网民们表示可以接受。一用户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每个平台都想吸引新用户,我们也都曾是新用户,都享受过这种待遇。这种敞亮的方式,让人心里很舒服”。(完) 谢谢楼主辛勤劳动! 确实如此 喋喋不休 喋喋不休 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 喋喋不休 喋喋不休
页:
[1]